壯麗冰山 畫出氣候變遷痕跡

潘楠慕  |2021.08.15
1453觀看次
字級

編譯/潘楠慕

藝術家描繪自然的作品,或許隱藏著氣候變遷的蛛絲馬跡;科學家、決策官員和公眾試圖解析氣候危機之際,藝術史學家正藉由一些作品,釐清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如何變化,也從中找出氣候變遷和汙染的證據。

美國知名風景畫藝術家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曾描繪北極的壯麗景色,他的作品反映當時人類對冰山的推崇與敬畏,也凸顯人類在這些奇觀面前有多渺小。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美國藝術館館長庫塞羅(Karl Kusserow)解釋:「丘奇的作品主旨與現代畫家正好相反,近代有關北極和冰山的畫作,通常描繪冰山融化的場景。」

庫塞羅表示,人類活動加劇氣候變遷,也讓北極給人的印象出現變化;現在提到北極,多數人都只聯想到「融化」、「脆弱」。

藝術史學家戈登(Theo Gordon)指出,大自然面臨的挑戰,包括廢棄物、核能、空氣、水和化學汙染等問題,時常出現在藝術家的作品中;例如,印度藝術家瑟柯拉爾(Jiten Thukral)和塔格拉(Sumir Tagra),過去六年來持續攜手合作,創作許多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的畫作。

戈登表示,過去幾十年來,氣候變遷的影響日益顯著,藝術家的作品也反映這個趨勢;他說:「以空汙為例,這直接影響人類的生活,藝術家們當然會有所反應。」

此外,藝術作品也能幫助研究人員了解環境的變化;以一幅一七七四年的冰河作品為例,研究人員研究這幅畫作,以及後續描繪同樣場景的作品,成功發現阿爾卑斯山的格林德瓦爾德冰河( Lower Grindelwald Glacier)的活動。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觀察年代較早作品中冰河的外觀與範圍,並與目前的觀測結果進行比較,藉此推算地球暖化前冰河的長度,並可預估冰河融化的速度。研究人員表示:「透過大量高品質的繪畫作品,我們重建了十七到十九世紀歐洲阿爾卑斯山許多冰川的歷史,而且能根據這些資料預判未來的變化,提前採取應對措施。」

希臘和其他國家的學者在一項聯合研究中,也以類似的方式調查空氣汙染的的變化;他們以著名藝術家透納(JMW Turner)的《猩紅日落》(The Scarlet Sunset)為參考範本,推算過去五個世紀以來的大氣汙染水準。

參與這項研究的希臘雅典學院大氣物理學教授澤雷佛斯(Christos Zerefos)表示:「這是大自然和偉大藝術家之間的對話。」

德國歷史學家貝林格(Wolfgang Behringer)也曾探討藝術作品反映的氣候變化,他表示,十五世紀之前,西歐藝術中很少出現雪景,但進入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全球氣溫下降,風景畫也開始出現冬季降雪景觀。

倫敦國王學院的歷史和地理學家亞當森(George Adamson)指出,藝術作品雖然不包含數據,卻能展現出人類在這些氣候中的生活和文化,這是科學無法提供的。

亞當森說:「這些元素,或許比溫度計還管用,能讓我們更了解氣候變遷。藝術提供了一個窗口,讓我們了解並掌握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氣候。」

AI如畫筆 藝術創作科技化

除了藝術家,當今的藝術世界正迎來新成員:人工智慧(AI)演算法。以班加羅爾藝術家拉格哈瓦(Raghava KK) 為例,他與繪畫機器人、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合作,投注六年創作一件藝術品。

拉格哈瓦表示:「科技正在形塑這個世界,藝術家也該順應時勢,使用創新的工具。」他曾在二○一八年策畫一場AI創作的藝術作品展覽,旨在推廣新技術。

拉格哈瓦說:「一開始,科技並未與我的作品融合,如今,我準備讓自己內心的『數位藝術家』大放異采。」

另外,藝術領域(Terrain.art)畫廊也推出了印度第一場AI「不可替代代幣」(NFT)藝術展,探討AI與人類創造力間的關係,展出許多AI藝術家的作品。

策展人雅格拉瓦(Harshit Agrawal)安排了三千幅風景畫,然後訓練電腦理解其中的視覺模式,並自行生成一幅風景畫。他指出,AI透過演算法來預判行動,提供的繪畫模式愈多,AI愈能準確處理收到的創作指令。

今年二十九歲的雅格拉瓦不僅是藝術家,也具有AI專業;他指出,AI的本質是協助人類,決定創作主題的是藝術家;然而,隨著科技的突破,AI不再只是執行工具;在這個領域,人類和機器並非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共同體。他說:「機器已開始扮演共同創造者的角色,有能力影響數位藝術的發展方向。」

藝術領域的創辦人傑恩(Aparajitha Jain)指出,參展的藝術家幾乎都擁有技術專業,「這些藝術家與訓練有素的機器人合作,展示了藝術創造力的無限性」。

雅格拉瓦表示:「常見的自然主題,在當今主流藝術中可能被認為已經過時,但藝術家們正使用AI來重新想像和重新詮釋這些主題,人們也愈來愈能接受這種新的藝術形式。」他認為,自動生成藝術、神經藝術、機器學習和AI輔助等創新型態,都有助推動數位藝術的發展。

強調文化差異 藝術教育新方向

美國印第安藝術學院(IAIA)原本是一所位於新墨西哥州聖塔菲的印第安寄宿學校,校內的當代藝術博物館(MoCNA)的起源更是平凡,當初只是籃球場邊的學生作品倉庫;在有志人士的努力下,這所學校成為少數幾家聚焦藝術教育的部落學校,博物館的規模也持續擴大,目前擁有近萬件收藏品,包括一些最出色的印第安原住民藝術品。

博物館館長菲利普斯(Patsy Phillips)表示,IAIA在1962年成立,設計師齊瓦紐(Lloyd Kiva New)和教育家波伊斯(George Boyce)在印第安事務局的資助下,把寄宿學校改造為兩年制藝術學院。

IAIA的教學理念強調文化差異,校方認為這是表達創造力的基礎;這裡的教師提倡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也重新定義外界對美國印第安藝術的刻板印象;這種教育理念,很快就受到關注。菲利普斯表示:「我們賦予學生自由創造的權利,完全不受局限。」

IAIA已培育出許多知名的藝術家,包括坎農(TC Cannon)、納蘭霍(Jody Naranjo);2019年榮獲美國桂冠詩人的哈喬(Joy Harjo),也曾在此就讀。

菲利普斯指出,博物館在1960年代到70年代的收藏,基本上是以學生的作品為主,這是藝術學校常見的做法;如今,博物館利用捐款購買藝術品,但仍持續收集學生的作品並策畫展覽。他表示,這些作品顛覆了傳統觀念,大膽探討各種主題,開啟了當代藝術的新階段。IAIA接受了印第安人,並展示真實的印第安文化,博物館也將持續透過作品表達個人理念和社會評論,以及對家庭、文化遺產和地球的尊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