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職場 10種人才很搶手

潘楠慕  |2021.08.01
1584觀看次
字級
數位游牧族擁有極大的工作彈性。圖/美聯社
疫情讓許多人能選擇遠距工作。圖/美聯社
在家工作的趨勢,讓職場環境的設計更加重要。圖/美聯社
沉浸式體驗裝置日益普及。圖/法新社
遠距工作協調員須確保所有員工溝通順暢。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世界經濟論壇(WEF)指出,新冠疫情讓經濟活動停擺,眾多產業和民眾生活受到嚴重衝擊,卻也加速工作模式轉型和特定科技的發展;疫情結束後,遠距工作、在家上班可能成為新常態,一些新興工作將有極大的發展潛力;WEF匯集精英人士、政治領袖、商業大亨和企業高管的看法,列舉後疫情時代的十大新興職務:

遠距工作協調員

疫情帶動「在家工作」(WFH)趨勢,許多知名企業如臉書、推特也表示疫情過後將繼續允許員工遠距作業;因此,未來需要特定人員專門處理遠端工作相關事宜,協調員的職責,是協助所有員工溝通順暢,提供遠端作業所需的工具,確保作業品質。

心理健康諮詢

居家避疫期間,許多人的精神健康受到影響,出現抑鬱、焦慮和孤獨感等情緒。WEF的報告指出,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並不會隨著疫情結束而消失,未來將有大量患者需要專人協助、指導。

智慧住家設計

疫情讓許多人留在家中的時間大幅延長,也加快智慧住家的發展步調;專家指出,這種趨勢不會逆轉,且隨著更多住家採用智慧系統,成長的腳步會持續加快;大型科技公司已發現這個領域的商機,正競相推出智慧住家的裝置和系統,未來的居家設計也將轉向這個方向。

沉浸式體驗顧問

虛擬實境(VR)、擴增實際(AR)、混合實境(MR)和延展實境(XR)技術快速崛起,這些技術能為使用者提供身歷其境的「沉浸式」體驗,應用範圍涵蓋購物、遊戲、工作、社交;沈浸式體驗顧問將協助技術研發人員、軟體工程師,開發最適合的軟硬體。

職場環境設計師

工作場合的定義已因疫情改變,除了傳統的辦公室和廠房,住家也是工作的重要場所;職場環境設計師能規畫最理想的作業環境,提升整體和個人的運作效率,對雇主和員工都很重要。

演算法督導人員

許多公司利用演算法和大數據加強競爭力,但人工智慧仍有盲點,可能做出錯誤的研判和決定,例如人臉、膚色辨識不夠準確。

演算法正義聯盟(Algorithmic Justice League)指出, IBM、微軟的人臉辨識系統在辨識白人男性時,準確度達九成九,但對於膚色較黑的女性,準確度竟不到四成;這些盲點和歧視,須由專職管理人員協助改善。

數據偵測

數據科學家能夠解析大量數據分析市場的趨勢,為企業提供行銷、管理方面的建議。調查顯示,數據科學家的需求正隨著演算法、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普及而快速攀升;相關職缺今年第一季成長四成,也讓擁有這些專長的人才炙手可熱。

網路安全預警專家

勒索病毒和惡意軟體已成為許多公司或個人的夢魘,對企業營運、商業機密和個人隱私都構成重大威脅;有鑑於此,許多公司已大舉招聘資安人才,這些專家能監控潛在的網路威脅,並在出現問題時盡速解決。

潮水建築

未來的建築設計中,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將是重要考量因素;美國南部沿海地區已出現一種新趨勢,建築設計風格並非對抗自然,而是與自然並存,保護房屋免受水患;這種概念,正在其他需適應乾旱、寒冷的地區快速興起。

人機協作管理員

人類與機器合作的工作模式,隨著疫情的發展被廣泛採用;未來職場將出現大量自動化機器和設備,包括醫院、工廠,如何提升這種模式的效率,有賴專業人員管理。

遠距科技 揭露數位落差問題

新冠疫情助長科技發展趨勢,尤其是與遠距作業、影音娛樂、教育、電商相關的領域;然而,並非所有地區都能享受科技的好處,在貧富不均、基礎設施水準不一的情況下,數位落差在疫情爆發後已更加明顯。

專家指出,新冠疫情是前所未見的公衛危機,一些先進國家雖然順利應對疫情,許多發展中經濟體卻陷入困境,數位落差難辭其咎。

疫情促成許多原本仍需數十年才能廣泛實現的場景,例如在家工作、數位教學;政府透過數位媒體宣導防範措施,而學術機構則以數位平台舉行線上課程和測驗。不過,一些落後地區的經濟、教育活動卻幾乎完全受阻,全球數位落差的問題也受到進一步的關注。

無法使用網際網路,是世界公民面臨的嚴重問題。一些地區完全無法上網,其他地區也面臨網路連結不穩定的狀況。即使有網路可用,許多地區也出現使用者的網路知識、技能不足等問題。

數位專家指出,先進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數位鴻溝正在擴大,政府和民眾之間也存在巨大的數位落差,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他們表示,聯合國已通過一項非約束性決議,讓「使用網路」成為一項基本人權;這項決議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網路的發展,有助民眾獲得教育的機會,並解決資訊安全的問題,確保網路的自由。

專家表示,新冠疫情創造了解決網際網路缺失的機會;聯合國應藉此凝聚共識,促成各國政府為民眾提供負擔得起的網路服務和設備,加強培育數位人才,縮小個人與個人、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以及政府與民眾間的數位落差。

穿梭工作、生活之間

疫情孵出數位游牧族

新冠疫情帶動遠距工作風潮,但隨著管制措施和疫苗接種率提高,疫情逐漸受控,一些公司已開始要求員工返回職場;疫情期間大量增加的「數位游牧」族群,也開始權衡是否該重返辦公室。

「數位游牧」的生活型態兼顧旅遊與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是電腦和網路;只要能夠備妥這些設備,在任何地方都能作業。

行銷公司Decibel 的創辦人索恩(Jeromy Sonne)在疫情期間帶著妻子和兩歲的兒子四處旅行,並持續工作;他表示,成為數位游牧族,讓他實現了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即使疫情結束,他仍希望當數位游牧族;不過,小孩的教育問題,可能讓他決定回歸固定居所。

哈佛商學院教授、《遠距工作革命》一書的作者尼利(Tsedal Neeley)表示:「人們已體驗到工作與生活靈活性的力量,這提高了生活品質和滿意度。不過,數位游牧族群是否能持續擴大,目前仍難定論。」

許多雇主正開始召回員工,目前美國近三成的白領每周至少有幾天須返回辦公室。然而,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近來的辭職人數有升高趨勢。另一項訪調則發現,近九成五的勞工正考慮另尋工作,原因之一是對傳統工作型態產生倦怠感。

尼利指出,數位游牧族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許多人希望延續這種模式;然而專家指出,即使疫情結束,數位游牧仍只有少數產業的工作者才有機會體驗。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作與就業研究所(Institute for Work and Employment Research)的教授凱利(Erin Kelly)表示,只有少數產業能讓員工數位游牧,例如原本就已僱用來自世界各地員工的資訊科技產業。

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的報告顯示,許多需要直接與人面對的產業,無法遠距工作,例如醫療照護、生產線工人;兒童或寵物帶來的額外成本、有特定無障礙需求的人缺乏選擇、硬體設施不足等因素,也都讓數位游牧族必須再三考慮,是否該選擇長期以這種型態生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