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大家】 馬金鳳 天資後補 苦練成就金嗓子

文/記者桂娟、史林靜 |2020.11.29
1770觀看次
字級
馬金鳳12歲時的演出劇照。圖/新華社
在中國大陸戲劇舞台上,提起馬金鳳,戲迷的腦海裡一定會浮現出那個頭戴鳳冠、手持令箭,背靠「穆」字帥旗,威風凜凜的巾幗英雄穆桂英。很多人知道馬金鳳是7歲走紅,卻不知道年少的她,也曾有過登台唱不到4句被轟下台的經歷。圖/新華社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60周年,馬金鳳再次「掛帥」,頭上戴的是恩師梅蘭芳1957年贈予的鳳冠。圖/新華社
馬金鳳(右)與恩師梅蘭芳在洛陽合影。圖/新華社
2006年,演唱豫劇《穆桂英掛帥》選段。圖/新華社
2013年,馬金鳳接受學生送上的牡丹花。圖/新華社

文/記者桂娟、史林靜

五歲學藝、七歲登台,她創立了豫劇「馬派」藝術,使其成為跨世紀的民族藝術瑰寶。帶劇團進山村、下工廠、到邊防前線,在戲曲道路上走過九十一年的馬金鳳,榮獲過「中國豫劇名旦功勳盃」,享有「終身藝術成就獎」、「德藝雙馨」藝術家等各種榮譽。

視戲如命、舞台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如今九十八歲高齡的她深情地說,「我的生命在舞台上。」

四句撐和一腳蹬

初夏的一天,與馬金鳳先生的視頻接通後,她正坐在三樓的陽台上晒太陽,半瞇著眼望向窗外。

剛剛的一段「穆桂英掛帥」,儘管聲音沒那麼脆亮了,但戲詞一字不差,眼睛裡閃著光芒。「我的母親很多事都記不得了,除了戲。」兒子馬建新說。如今跟兒子定居青島的馬金鳳,每天晚上八點半,都會守在戲曲頻道前,認真地聽一會兒戲。

「這個嗓子不錯,那個水袖抖得好,這個裝扮得俏……」一天都不怎麼開口的馬金鳳,會用欣賞的眼光看著螢幕,吹拉彈唱、悲歡離合,彷彿在回憶她曾經的過往。

原名崔金妮,一九二二年出生於山東省曹縣,在戰亂紛飛的年代,小小年紀就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父親得重病去世後,馬金鳳曾三次被賣給戲班子,直到她的母親輾轉找到戲班,苦苦哀求班主,又得人相助,才贖了身。

那個年代梨園錦繡、人才輩出,但馬金鳳天資並不突出。很多人知道馬金鳳是「七歲紅」,卻不知道年少的她,還有過兩個綽號:「四句撐」和「一腳蹬」。「四句撐」是說她沒有好嗓子,登台總唱不過四句而常常被轟下台。「一腳蹬」是馬金鳳十二歲那年,上台唱《秦英徵西》,唱到一半時嗓子全然沒了聲音,在台側的戲班主氣得跑上來,一腳把馬金鳳蹬下了台而得名。

這兩個綽號對馬金鳳刺激很大。後來她跟著母親進入河南開封蘭考縣的一個戲班,不信命的馬金鳳一邊跟隨戲班演出,一邊堅持練嗓子。為了讓馬金鳳能夠早起練嗓,母親三年多一直和衣睡在馬金鳳旁邊,經常一夜起來幾次看月亮,生怕睡過了時間。

練嗓子,最好在靠山靠水的地方,有合適的空氣溼度。但蘭考是個風沙侵害嚴重的地方,找這樣的環境談何容易?馬金鳳母女乾脆想了個辦法:找來一個大瓦罐子,裝上水,每天,天還沒亮,她們倆就抬著水罐,來到蘭考縣城牆邊的荒地裡,馬金鳳跪在水罐旁,對著罐口喊,利用水汽潤嗓子。

由於天天趴在水罐上喊嗓,馬金鳳額頭壓出一道深深的轍印,至今留有痕跡。這樣堅持三年多,馬金鳳終於喊出了一條清脆圓潤、高低自如、水靈通達的「金嗓子」。作家張樸夫在《洛陽牡丹馬金鳳》一書中這樣描寫馬金鳳喊出嗓音後的心境:金鳳像跋涉在浩瀚沙漠裡忽然聽到了叮咚的泉流聲,像熬過茫茫黑夜看到黎明的曙光……

「人稱我『金嗓子』,我原本哪裡有金呢,不過是從沙裡淘出來的。」馬金鳳常對人說。

馬金鳳用無數個黎明喊出的新嗓子,轟動了四鄉。十四歲那年,一直配戲的馬金鳳開始擔當劇目主演,從此,這隻沙窩裡飛出的金鳳凰開始翱翔。

穆桂英一炮打響

一九五○年,馬金鳳已經成為一個名角兒,她的心裡也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膽想法:能不能組建一個完全新式的劇團,徹底改變原來的老戲班子。在她的倡議下,兩個傳統老戲班合併成中原豫劇團。當時鄉親們管它叫新式樣:一個沒有老闆、沒有戲班主、沒有演員買賣交易的新式劇團。馬金鳳就帶著這個嶄新的劇團四處演出,愈唱愈紅火,後來從中原豫劇團升格成商丘專區人民劇團。

就在這一時期,抗美援朝開始了。河南豫劇界發生了一件大事,豫劇演員常香玉為了支援前線,在中國大陸巡迴義演,並且以演出收入捐了一架戰鬥機,這在當時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這也讓馬金鳳覺得身上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強大動力和使命感。她滿懷編排新戲的創作熱情,《穆桂英掛帥》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完成的。她帶著參與創作的《穆桂英掛帥》開始了華東地區巡演。自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初至一九五四年六月二日,歷時七個月,途經南京、上海、杭州和徐州等多個地方。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團第一次較長時間的出省演出,受到沿途廣大觀眾和文藝界的熱烈歡迎。

劇團在上海的最後幾場演出要結束了,劇場裡來了一個人,他從頭到尾看完整齣戲,這個人正是京劇大師梅蘭芳。

一九五四年,在上海看完演出後的第二天,梅蘭芳就把馬金鳳請到了自己家裡。一代京劇大師與一代豫劇大師完成了一次「藝術對話」。

「梅蘭芳先生評價母親嗓子很好,但水袖功夫不夠。」馬建新說。與京崑相比,當時的豫劇在服裝、化妝、表演等方面顯得比較粗糙,因此,梅蘭芳在這些方面提了許多建議。為進一步豐富馬金鳳的表演功力,梅蘭芳還為馬金鳳買了程硯秋、蓋叫天和周信芳等京劇大師的戲票,讓她去感受和借鑑其中的表演和唱法。

此後,梅蘭芳又特意捎信給馬金鳳,請她在上海的演出結束之後,到南京去看他的戲,並提前到後台看他化妝。「梅先生輕易不讓旁人看他化妝,你是個例外。」當時,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對馬金鳳說。

梅蘭芳的言傳身教,滬寧各劇種群芳爭艷,馬金鳳彷彿走進一座珠璣遍地的藝術宮殿。一九五七年秋,梅蘭芳先生到洛陽演出,與馬金鳳再次見面。梅蘭芳把他常用的鳳冠贈給她,作為師徒關係的見證,此後馬金鳳的名字正式列入《梅蘭芳弟子錄》中。

一顆折斷虎牙作證

對舞台抱持敬畏之心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馬金鳳笑的時候右上角一顆虎牙是斷的。每說起這件事,馬金鳳都很不好意思。

那是一九四○年,當時社會上流行鑲金牙,笑的時候露出來是個裝飾。十八歲的馬金鳳已經成角兒,也正是愛美的年紀,便跑到集市上也鑲了一顆。剛鑲完,還沒走回劇團,想起來接下來有一場戲要演秦香蓮。「那是個苦角色,怎麼可能有金牙,觀眾看了成什麼樣子。」馬金鳳硬是不顧勸阻折回去取下金牙,致使牙齒受損,留下缺憾。這種對於觀眾和舞台的敬畏之心,貫穿馬金鳳整個演藝生涯。

除此之外,為了保障演出視覺效果,不管多冷的天,馬金鳳戲服裡都只穿一層單衣。一年冬天,七十多歲的馬金鳳在北京演出,女兒馬汎浦為她買了一件羊絨毛衣。扮完裝的馬金鳳發現毛衣忘記脫了,當即讓人拿剪刀從背後剪開。這讓馬汎浦心疼了很久,「那麼貴的毛衣,說剪就給剪了,以後啥都不給你買了。」

馬汎浦說著氣話,但她知道,在母親眼裡,除了觀眾的喝彩,其他的都不值錢。

每次演出前,馬金鳳都會提前四小時扮裝,這個習慣一直到她八十多歲登台還沒有改變。「老師每次都是自己畫,穿上戲服後,她就不再坐下了,怕戲服坐皺了不好看。」馬金鳳弟子、國家一級演員關美利說,雖然有人勸說衣服後面不礙事,但老師卻說有些動作是要背對觀眾的,一點都馬虎不得。

花甲之年仍出征

雖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生活卻很簡樸。她不但與菸酒無緣,甚至稍帶刺激油膩的食品都不沾不嘗,一碗白麵湯加雞蛋吃了一輩子。馬金鳳常說:「我不怕嘴受屈,就怕嗓子出問題不能唱戲。」

退休之後,馬汎浦開始跟著母親,陪她演出,照顧起居,也慢慢理解了她對劇團的嚴格和對自己的苛刻。

身為唯一跨世紀的豫劇名家,馬金鳳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躍在劇壇藝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動中。她常說:「穆桂英能五十三歲又出征,我為什麼不能花甲之年出征呢!」

「老師一生視戲如命,如今年紀大了,有時候見人可能認不清,但聊幾句總能聊到戲上。」關美利說,每次有弟子來看望她的時候,她都會讓大家現場唱一段,品一品,摳一摳,挑挑毛病,叮囑改進。「當老師毫無保留地拿出自己一生的本領時,我們這一代也就肩負起繼續傳承的重任。」二○○五年,馬金鳳從洛陽豫劇團離開後,關美利接過了老師這一棒,同時接過來的還有老師的叮囑:不能驕傲,繼續努力,好好唱戲,唱好戲。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