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大家】 馬金鳳 天資後補 苦練成就金嗓子 文/記者桂娟、史林靜 |2020.11.29 語音朗讀 189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馬金鳳12歲時的演出劇照。圖/新華社 在中國大陸戲劇舞台上,提起馬金鳳,戲迷的腦海裡一定會浮現出那個頭戴鳳冠、手持令箭,背靠「穆」字帥旗,威風凜凜的巾幗英雄穆桂英。很多人知道馬金鳳是7歲走紅,卻不知道年少的她,也曾有過登台唱不到4句被轟下台的經歷。圖/新華社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60周年,馬金鳳再次「掛帥」,頭上戴的是恩師梅蘭芳1957年贈予的鳳冠。圖/新華社 馬金鳳(右)與恩師梅蘭芳在洛陽合影。圖/新華社2006年,演唱豫劇《穆桂英掛帥》選段。圖/新華社2013年,馬金鳳接受學生送上的牡丹花。圖/新華社 文/記者桂娟、史林靜五歲學藝、七歲登台,她創立了豫劇「馬派」藝術,使其成為跨世紀的民族藝術瑰寶。帶劇團進山村、下工廠、到邊防前線,在戲曲道路上走過九十一年的馬金鳳,榮獲過「中國豫劇名旦功勳盃」,享有「終身藝術成就獎」、「德藝雙馨」藝術家等各種榮譽。視戲如命、舞台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如今九十八歲高齡的她深情地說,「我的生命在舞台上。」四句撐和一腳蹬初夏的一天,與馬金鳳先生的視頻接通後,她正坐在三樓的陽台上晒太陽,半瞇著眼望向窗外。剛剛的一段「穆桂英掛帥」,儘管聲音沒那麼脆亮了,但戲詞一字不差,眼睛裡閃著光芒。「我的母親很多事都記不得了,除了戲。」兒子馬建新說。如今跟兒子定居青島的馬金鳳,每天晚上八點半,都會守在戲曲頻道前,認真地聽一會兒戲。「這個嗓子不錯,那個水袖抖得好,這個裝扮得俏……」一天都不怎麼開口的馬金鳳,會用欣賞的眼光看著螢幕,吹拉彈唱、悲歡離合,彷彿在回憶她曾經的過往。原名崔金妮,一九二二年出生於山東省曹縣,在戰亂紛飛的年代,小小年紀就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父親得重病去世後,馬金鳳曾三次被賣給戲班子,直到她的母親輾轉找到戲班,苦苦哀求班主,又得人相助,才贖了身。那個年代梨園錦繡、人才輩出,但馬金鳳天資並不突出。很多人知道馬金鳳是「七歲紅」,卻不知道年少的她,還有過兩個綽號:「四句撐」和「一腳蹬」。「四句撐」是說她沒有好嗓子,登台總唱不過四句而常常被轟下台。「一腳蹬」是馬金鳳十二歲那年,上台唱《秦英徵西》,唱到一半時嗓子全然沒了聲音,在台側的戲班主氣得跑上來,一腳把馬金鳳蹬下了台而得名。這兩個綽號對馬金鳳刺激很大。後來她跟著母親進入河南開封蘭考縣的一個戲班,不信命的馬金鳳一邊跟隨戲班演出,一邊堅持練嗓子。為了讓馬金鳳能夠早起練嗓,母親三年多一直和衣睡在馬金鳳旁邊,經常一夜起來幾次看月亮,生怕睡過了時間。練嗓子,最好在靠山靠水的地方,有合適的空氣溼度。但蘭考是個風沙侵害嚴重的地方,找這樣的環境談何容易?馬金鳳母女乾脆想了個辦法:找來一個大瓦罐子,裝上水,每天,天還沒亮,她們倆就抬著水罐,來到蘭考縣城牆邊的荒地裡,馬金鳳跪在水罐旁,對著罐口喊,利用水汽潤嗓子。由於天天趴在水罐上喊嗓,馬金鳳額頭壓出一道深深的轍印,至今留有痕跡。這樣堅持三年多,馬金鳳終於喊出了一條清脆圓潤、高低自如、水靈通達的「金嗓子」。作家張樸夫在《洛陽牡丹馬金鳳》一書中這樣描寫馬金鳳喊出嗓音後的心境:金鳳像跋涉在浩瀚沙漠裡忽然聽到了叮咚的泉流聲,像熬過茫茫黑夜看到黎明的曙光……「人稱我『金嗓子』,我原本哪裡有金呢,不過是從沙裡淘出來的。」馬金鳳常對人說。馬金鳳用無數個黎明喊出的新嗓子,轟動了四鄉。十四歲那年,一直配戲的馬金鳳開始擔當劇目主演,從此,這隻沙窩裡飛出的金鳳凰開始翱翔。穆桂英一炮打響一九五○年,馬金鳳已經成為一個名角兒,她的心裡也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膽想法:能不能組建一個完全新式的劇團,徹底改變原來的老戲班子。在她的倡議下,兩個傳統老戲班合併成中原豫劇團。當時鄉親們管它叫新式樣:一個沒有老闆、沒有戲班主、沒有演員買賣交易的新式劇團。馬金鳳就帶著這個嶄新的劇團四處演出,愈唱愈紅火,後來從中原豫劇團升格成商丘專區人民劇團。就在這一時期,抗美援朝開始了。河南豫劇界發生了一件大事,豫劇演員常香玉為了支援前線,在中國大陸巡迴義演,並且以演出收入捐了一架戰鬥機,這在當時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這也讓馬金鳳覺得身上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強大動力和使命感。她滿懷編排新戲的創作熱情,《穆桂英掛帥》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完成的。她帶著參與創作的《穆桂英掛帥》開始了華東地區巡演。自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初至一九五四年六月二日,歷時七個月,途經南京、上海、杭州和徐州等多個地方。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團第一次較長時間的出省演出,受到沿途廣大觀眾和文藝界的熱烈歡迎。劇團在上海的最後幾場演出要結束了,劇場裡來了一個人,他從頭到尾看完整齣戲,這個人正是京劇大師梅蘭芳。一九五四年,在上海看完演出後的第二天,梅蘭芳就把馬金鳳請到了自己家裡。一代京劇大師與一代豫劇大師完成了一次「藝術對話」。「梅蘭芳先生評價母親嗓子很好,但水袖功夫不夠。」馬建新說。與京崑相比,當時的豫劇在服裝、化妝、表演等方面顯得比較粗糙,因此,梅蘭芳在這些方面提了許多建議。為進一步豐富馬金鳳的表演功力,梅蘭芳還為馬金鳳買了程硯秋、蓋叫天和周信芳等京劇大師的戲票,讓她去感受和借鑑其中的表演和唱法。此後,梅蘭芳又特意捎信給馬金鳳,請她在上海的演出結束之後,到南京去看他的戲,並提前到後台看他化妝。「梅先生輕易不讓旁人看他化妝,你是個例外。」當時,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對馬金鳳說。梅蘭芳的言傳身教,滬寧各劇種群芳爭艷,馬金鳳彷彿走進一座珠璣遍地的藝術宮殿。一九五七年秋,梅蘭芳先生到洛陽演出,與馬金鳳再次見面。梅蘭芳把他常用的鳳冠贈給她,作為師徒關係的見證,此後馬金鳳的名字正式列入《梅蘭芳弟子錄》中。一顆折斷虎牙作證對舞台抱持敬畏之心細心的人不難發現,馬金鳳笑的時候右上角一顆虎牙是斷的。每說起這件事,馬金鳳都很不好意思。那是一九四○年,當時社會上流行鑲金牙,笑的時候露出來是個裝飾。十八歲的馬金鳳已經成角兒,也正是愛美的年紀,便跑到集市上也鑲了一顆。剛鑲完,還沒走回劇團,想起來接下來有一場戲要演秦香蓮。「那是個苦角色,怎麼可能有金牙,觀眾看了成什麼樣子。」馬金鳳硬是不顧勸阻折回去取下金牙,致使牙齒受損,留下缺憾。這種對於觀眾和舞台的敬畏之心,貫穿馬金鳳整個演藝生涯。除此之外,為了保障演出視覺效果,不管多冷的天,馬金鳳戲服裡都只穿一層單衣。一年冬天,七十多歲的馬金鳳在北京演出,女兒馬汎浦為她買了一件羊絨毛衣。扮完裝的馬金鳳發現毛衣忘記脫了,當即讓人拿剪刀從背後剪開。這讓馬汎浦心疼了很久,「那麼貴的毛衣,說剪就給剪了,以後啥都不給你買了。」馬汎浦說著氣話,但她知道,在母親眼裡,除了觀眾的喝彩,其他的都不值錢。每次演出前,馬金鳳都會提前四小時扮裝,這個習慣一直到她八十多歲登台還沒有改變。「老師每次都是自己畫,穿上戲服後,她就不再坐下了,怕戲服坐皺了不好看。」馬金鳳弟子、國家一級演員關美利說,雖然有人勸說衣服後面不礙事,但老師卻說有些動作是要背對觀眾的,一點都馬虎不得。花甲之年仍出征雖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生活卻很簡樸。她不但與菸酒無緣,甚至稍帶刺激油膩的食品都不沾不嘗,一碗白麵湯加雞蛋吃了一輩子。馬金鳳常說:「我不怕嘴受屈,就怕嗓子出問題不能唱戲。」退休之後,馬汎浦開始跟著母親,陪她演出,照顧起居,也慢慢理解了她對劇團的嚴格和對自己的苛刻。身為唯一跨世紀的豫劇名家,馬金鳳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躍在劇壇藝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動中。她常說:「穆桂英能五十三歲又出征,我為什麼不能花甲之年出征呢!」「老師一生視戲如命,如今年紀大了,有時候見人可能認不清,但聊幾句總能聊到戲上。」關美利說,每次有弟子來看望她的時候,她都會讓大家現場唱一段,品一品,摳一摳,挑挑毛病,叮囑改進。「當老師毫無保留地拿出自己一生的本領時,我們這一代也就肩負起繼續傳承的重任。」二○○五年,馬金鳳從洛陽豫劇團離開後,關美利接過了老師這一棒,同時接過來的還有老師的叮囑:不能驕傲,繼續努力,好好唱戲,唱好戲。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紀錄片導演】 陳傳興 談記錄葉嘉瑩的《掬水月在手》 下一篇文章 【臨海市古建築工程公司董事長】 黃大樹 從泥瓦匠到古建築修復專家 熱門新聞 01補充纖維、鈣、鎂、鉀 預防多種疾病風險2025.11.1102印尼佛教大學、佛光山叢林學院 簽MOU2025.11.1203【遊藝筆記】 天涯海角一坡翁2025.11.1104多倫多佛光山 獲頒建築文化遺產獎2025.11.1205攝影師造池塘 重建沙漠生機2025.11.1106【臆想截圖】 蔥蘭今生與來世2025.11.1107比利時國小師生 靜坐、抄心經2025.11.1108【論愛談情】愛,無須卑微2025.11.1109修行入廚慈悲入味 台韓寺剎飲食交流2025.11.1210鳳凰颱風來襲 桃園、宜花、澎湖今停班停課2025.11.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天文學家】劉博洋 用熱愛鏈接大眾與星空【天文學家】鄧李才 找到世界級天文台址【西蘭卡普傳承人】唐洪祥 織錦裡的土家風情【苗繡傳承人】龍祿穎 針功夫 繡出錦繡天地【湘繡傳承人】江再紅 新創意 弘揚工匠精神【易水硯傳承人】鄒天然 硯雕藝術讓石頭成倍增值 作者其他文章【陳氏太極拳傳承人】陳炳 拳健天下20載【河南考古人物】馬俊才 歷史刻痕背後 有其生命的故事河南工業大學宋代美學研究中心負責人 尚娜挖掘宋代點茶文化【微文創大翻轉】河南大南坡村的美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