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市古建築工程公司董事長】 黃大樹 從泥瓦匠到古建築修復專家

文/記者王俊祿 |2020.12.06
1486觀看次
字級
農民出身,泥瓦匠起步,誤打誤撞入行古建領域,邊做邊學四十餘春秋——眼前的黃大樹,皮膚黝黑,雙手織滿老繭,沙啞且夾雜方言的普通話晦澀難懂。但聊起宋塔、古剎、城牆、故居,他時常瞇起的雙眼,不斷閃現光芒。圖/新華社
寧波天童寺是黃大樹第一個參與修復的古建築。圖/新華社
黃大樹介紹古塔的結構原理。圖/新華社
辦公室內展示的古建築修復所用材料。圖/新華社
湖州飛英塔修復的創意來自母親的鍋蓋。圖/新華社
馬來西亞張弼士府邸入口門樓。圖/新華社
武漢歸元寺圓通閣施工現場。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俊祿

農民出身,泥瓦匠起步,誤打誤撞入行古建領域,邊做邊學四十餘春秋——眼前的黃大樹,皮膚黝黑,雙手織滿老繭,沙啞且夾雜方言的普通話晦澀難懂。但聊起宋塔、古剎、城牆、故居,他時常瞇起的雙眼,不斷閃現光芒。

曾經修復過的天童寺,圍牆瓦片上再次長出青苔,每每路經此地的黃大樹心生感慨:「這是四十多年前邊學邊做,參與的第一個古建築,還好沒『掉鍊子』。」

時光回溯到一九四八年,初中畢業後,黃大樹跟著村裡師傅幹活,學的是泥瓦匠,他悟性好、學得快,只消個把月,農村造房子、砌鍋爐等技術活都已難不倒他。

改革開放前夕的中國大陸,很多人對古建築仍存在偏見,人才出現斷層。三十歲的那年夏天,一個寧波來的遠房親戚帶來信息:寧波打算修復天童寺,但技術工人奇缺,著急要人,工資每天人民幣一塊二。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黃大樹馬上來了興趣:一塊二,生產隊出工一天三毛錢,整整四倍啊!賺來貼補家用多好。但那個特殊的年代,擅自打工不被允許。他和村裡約定,每天工資裡上交三毛錢給村裡,這才成行。

次日一早,他清晨六點起身,隻身一人前往寧波,輾轉十個小時,擦黑了才摸到天童寺。推開掛著整修辦公室牌子的門,接待他的一位王姓局長劈頭蓋臉問了三句話:

「會蓋筒瓦、做棟脊嗎?」

「不會。」

「會雕梁畫棟嗎?」

「不會。」

「會修斗拱、戧角嗎?」

「不會。」

這些名詞,黃大樹聽都沒聽過,想打工也打不了。「既然大老遠來一趟,我乾脆去逛逛。」黃大樹回憶說,沒想到寺院比村莊還大。兜兜轉轉,他注意到很多處圍牆倒塌了。「要修牆嗎,這個我會!」黃大樹找到生產指揮組王組長,「能不能讓我砌牆,我在行。」

沒想到,王組長爽快答應了:「你再找十來個人,要修的圍牆有好幾里長。」黃大樹帶著喜訊,一溜煙跑回村裡。出門清點,一共十八個壯勞力。

砌牆和農村造房子差不多,黃大樹輕車熟路。但很快遇到了新難題:圍牆上部需要做挑線、堆塑、蓋筒瓦等,大家都是門外漢,只能大眼瞪小眼。

於是,趁著每天中午正規施工隊休息,黃大樹偷偷爬上正在修繕的天王殿屋頂,把瓦片揭下來、裝上去,反覆咂摸。眼看著被自己「動過手腳」的那一處並沒有被推倒重來,他舒了一口氣。

那些天每到晚上,他都帶上磚頭瓦塊,將學來的技術在工棚裡反覆練習,琢磨了一個多星期,終於解決了技術難題。黃大樹等人修復的圍牆節約原料、工程優質,工程驗收時得到專家好評。而且,他認真好學、刻苦鑽研的勁頭,得到了大家廣泛認可。

包工頭闖入新天地

天童寺首戰告捷。半路出家的黃大樹,此時對古建築發生了濃厚興趣,「做夢想的都是古建築。」

其後,他順勢組建了一支二十七人的古建築修建工程隊,開始承攬古建修復項目。砌完圍牆,整修辦公室又將寺廟的大雄寶殿、藏經閣和鐘鼓樓等處的修復工程交給他們。

然而,對於僅壘過石頭、砌過牆的黃大樹來說,要與雕梁畫棟、亭台樓閣、千年古塔、羅漢佛像打交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他的鑽研精神,又一次打動了把關天童寺修復的技術工程師陸美玉。「她開始向我傳授技術,還把《營造則例》借給我看,我才明白,古建築修復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黃大樹說。在專家指導下,修復工作完成順利。

不久後,黃大樹團隊又迎來一項重任:承擔了位於寧波的阿育王寺西塔(下塔)的修復工程。

黃大樹先去了解史料,邊看邊嘖嘖讚歎:這座塔是元代的漢式建築,七級六面,樓閣式磚木結構,通體用磚砌疊,塔內能沿台階逐級上到頂。這種元代的漢式塔在中國大陸留存極少,修復施工難度較大。

為了掌握更多古建築相關知識,他經常去各大圖書館、書店翻看古建築書籍,查閱資料,還會向老師和一些古建築專業人士請教,希望把古建築修復做到完美極致。

古建築書籍為黃大樹打開了新世界。每逢周日停工,他便坐著公交車去書店泡上一天,翻閱著《梁思成文集》、《中國古代建築史》等書籍,爭分奪秒,刻苦學習。一不留神錯過最後一班回程公交車,只能徒步三小時走回去。

修古建築聲名遠播

而隨著愈來愈多重點古建築成功修復,黃大樹的古建築工程隊聲名鵲起,不僅承接中國大陸不少修復古建築的重任,還接了不少國外古建築修復工程,在馬來西亞、尼泊爾、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傳揚「中國古建」。

例如,坐落在馬來西亞檳城的清代大使館張弼士府邸,始建於一八八七年,總建築面積達四千一百八十平方公尺,擁有四合院式古建築樓群。這種中式古建築在國外僅剩兩座。一九九二年,馬來西亞政府批准修復張弼士府邸。由於年久失修,整座建築已失去了原有的面貌。經中國大陸相關部門推薦,黃大樹帶領著修復團隊前往馬來西亞開展修復任務。

尼泊爾藍毗尼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地。一九八四年起,尼泊爾政府多次要求,希望中國大陸在佛教聖地藍毗尼援建一座寺院,相關部門想到了黃大樹。一九九七年,黃大樹帶著施工隊前往尼泊爾,建造中國有史以來在國外的第一座正式寺院——中華寺。在施工技術上,將多種現代技術和傳統材料結合,讓建築風格體現出皇家宮殿的富麗堂皇,展現出中國寺院的清淨簡約。

除此之外,二○一一年,黃大樹在中日友好協會的邀請下,前去日本福光町建造「中日友好物產館」。該館建築風格採用中國仿唐單檐歇山頂建築而成,落成以後,被當地稱為「古建築的榜樣」。

好學善思獨創手法

從小事情啟發創意靈感

業內人士說起黃大樹,認為他不但好學,而且善思,多次創造性地發明修復新技法,在一些知名古建築中成功應用。

母親掀起的鍋蓋、防空洞裡的岩縫、農房常用的五孔板……腦海中隨時琢磨古建築,他的許多精巧發明也是源於生活。

湖州飛英塔堪稱中國最複雜的「宋塔」之一,以「塔裡藏塔」聞名於世。但其因年久失修,副架及頂部結構全毀,斗拱殘留無幾,塔壁空鼓開裂,破損十分嚴重,修復難度很高。一九八五年前後,大陸國家文物局決定以此為試點,撥款進行全面大修,黃大樹受命參與這個艱巨的任務。

前期相對順利。但在修到四十多公尺高的第六層時,難題出現了。

六層的塔頂,原為八根斜柱木和二十七公尺長的剎桿木組成的木作結構。現在頂部要變更為「井」字八柱連結,才能增強該塔的穩定度。

同時,五層的塔磚砌體有一大塊空鼓要拆修,否則難以承載六層上部的木構件。但按照常規,拆五層牆體一般要先拆上部六層的牆體。

行家都知道,歷史現狀保存得愈多,文物價值才愈高,輕易不可破拆。一時進退兩難,怎麼辦?

愁眉不展的黃大樹回到家裡,看到母親在向鍋裡取菜時,揭了鍋蓋搭在灶台上——鍋蓋三分之一懸空而不掉下。

他登時眼前一亮,「騰」地站了起來:「有了!」

「可以借鑒鍋蓋原理,把六層磚塔體固定成一個如鍋蓋的整體,拆修五層的空鼓牆,再補砌回來,從而保住六層原體。」黃大樹在腦子中勾勒。

這一想法經試驗後,在塔上成功應用,八根木柱用「井」字方法連結,十分牢固,接縫連千分墊都塞不進去。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不損壞塔頂,又使塔體得到加固。

這些「巧奪天工」之術,靠的正是他不停的思考和嘗試。一座塔修下來,他們研究總結出首創的「壓力注漿法」、「角梁預應法」、「木檐調平法」、「磚壁鑲接砌築法」等四法,成功解決了斗拱補裝、牆壁空鼓、角梁變形的常見難題。

黃大樹的「四法」很快傳遍了古建圈,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認可,在中國大陸一次實用科技大賽中斬獲一等獎。湖州飛英塔也被中國大陸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修復工程作為成功案例推廣。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