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市古建築工程公司董事長】 黃大樹 從泥瓦匠到古建築修復專家 文/記者王俊祿 |2020.12.06 語音朗讀 171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農民出身,泥瓦匠起步,誤打誤撞入行古建領域,邊做邊學四十餘春秋——眼前的黃大樹,皮膚黝黑,雙手織滿老繭,沙啞且夾雜方言的普通話晦澀難懂。但聊起宋塔、古剎、城牆、故居,他時常瞇起的雙眼,不斷閃現光芒。圖/新華社 寧波天童寺是黃大樹第一個參與修復的古建築。圖/新華社 黃大樹介紹古塔的結構原理。圖/新華社 辦公室內展示的古建築修復所用材料。圖/新華社湖州飛英塔修復的創意來自母親的鍋蓋。圖/新華社馬來西亞張弼士府邸入口門樓。圖/新華社武漢歸元寺圓通閣施工現場。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俊祿農民出身,泥瓦匠起步,誤打誤撞入行古建領域,邊做邊學四十餘春秋——眼前的黃大樹,皮膚黝黑,雙手織滿老繭,沙啞且夾雜方言的普通話晦澀難懂。但聊起宋塔、古剎、城牆、故居,他時常瞇起的雙眼,不斷閃現光芒。曾經修復過的天童寺,圍牆瓦片上再次長出青苔,每每路經此地的黃大樹心生感慨:「這是四十多年前邊學邊做,參與的第一個古建築,還好沒『掉鍊子』。」時光回溯到一九四八年,初中畢業後,黃大樹跟著村裡師傅幹活,學的是泥瓦匠,他悟性好、學得快,只消個把月,農村造房子、砌鍋爐等技術活都已難不倒他。改革開放前夕的中國大陸,很多人對古建築仍存在偏見,人才出現斷層。三十歲的那年夏天,一個寧波來的遠房親戚帶來信息:寧波打算修復天童寺,但技術工人奇缺,著急要人,工資每天人民幣一塊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黃大樹馬上來了興趣:一塊二,生產隊出工一天三毛錢,整整四倍啊!賺來貼補家用多好。但那個特殊的年代,擅自打工不被允許。他和村裡約定,每天工資裡上交三毛錢給村裡,這才成行。次日一早,他清晨六點起身,隻身一人前往寧波,輾轉十個小時,擦黑了才摸到天童寺。推開掛著整修辦公室牌子的門,接待他的一位王姓局長劈頭蓋臉問了三句話:「會蓋筒瓦、做棟脊嗎?」「不會。」「會雕梁畫棟嗎?」「不會。」「會修斗拱、戧角嗎?」「不會。」這些名詞,黃大樹聽都沒聽過,想打工也打不了。「既然大老遠來一趟,我乾脆去逛逛。」黃大樹回憶說,沒想到寺院比村莊還大。兜兜轉轉,他注意到很多處圍牆倒塌了。「要修牆嗎,這個我會!」黃大樹找到生產指揮組王組長,「能不能讓我砌牆,我在行。」沒想到,王組長爽快答應了:「你再找十來個人,要修的圍牆有好幾里長。」黃大樹帶著喜訊,一溜煙跑回村裡。出門清點,一共十八個壯勞力。砌牆和農村造房子差不多,黃大樹輕車熟路。但很快遇到了新難題:圍牆上部需要做挑線、堆塑、蓋筒瓦等,大家都是門外漢,只能大眼瞪小眼。於是,趁著每天中午正規施工隊休息,黃大樹偷偷爬上正在修繕的天王殿屋頂,把瓦片揭下來、裝上去,反覆咂摸。眼看著被自己「動過手腳」的那一處並沒有被推倒重來,他舒了一口氣。那些天每到晚上,他都帶上磚頭瓦塊,將學來的技術在工棚裡反覆練習,琢磨了一個多星期,終於解決了技術難題。黃大樹等人修復的圍牆節約原料、工程優質,工程驗收時得到專家好評。而且,他認真好學、刻苦鑽研的勁頭,得到了大家廣泛認可。包工頭闖入新天地天童寺首戰告捷。半路出家的黃大樹,此時對古建築發生了濃厚興趣,「做夢想的都是古建築。」其後,他順勢組建了一支二十七人的古建築修建工程隊,開始承攬古建修復項目。砌完圍牆,整修辦公室又將寺廟的大雄寶殿、藏經閣和鐘鼓樓等處的修復工程交給他們。然而,對於僅壘過石頭、砌過牆的黃大樹來說,要與雕梁畫棟、亭台樓閣、千年古塔、羅漢佛像打交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的鑽研精神,又一次打動了把關天童寺修復的技術工程師陸美玉。「她開始向我傳授技術,還把《營造則例》借給我看,我才明白,古建築修復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黃大樹說。在專家指導下,修復工作完成順利。不久後,黃大樹團隊又迎來一項重任:承擔了位於寧波的阿育王寺西塔(下塔)的修復工程。黃大樹先去了解史料,邊看邊嘖嘖讚歎:這座塔是元代的漢式建築,七級六面,樓閣式磚木結構,通體用磚砌疊,塔內能沿台階逐級上到頂。這種元代的漢式塔在中國大陸留存極少,修復施工難度較大。為了掌握更多古建築相關知識,他經常去各大圖書館、書店翻看古建築書籍,查閱資料,還會向老師和一些古建築專業人士請教,希望把古建築修復做到完美極致。古建築書籍為黃大樹打開了新世界。每逢周日停工,他便坐著公交車去書店泡上一天,翻閱著《梁思成文集》、《中國古代建築史》等書籍,爭分奪秒,刻苦學習。一不留神錯過最後一班回程公交車,只能徒步三小時走回去。修古建築聲名遠播而隨著愈來愈多重點古建築成功修復,黃大樹的古建築工程隊聲名鵲起,不僅承接中國大陸不少修復古建築的重任,還接了不少國外古建築修復工程,在馬來西亞、尼泊爾、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傳揚「中國古建」。例如,坐落在馬來西亞檳城的清代大使館張弼士府邸,始建於一八八七年,總建築面積達四千一百八十平方公尺,擁有四合院式古建築樓群。這種中式古建築在國外僅剩兩座。一九九二年,馬來西亞政府批准修復張弼士府邸。由於年久失修,整座建築已失去了原有的面貌。經中國大陸相關部門推薦,黃大樹帶領著修復團隊前往馬來西亞開展修復任務。尼泊爾藍毗尼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地。一九八四年起,尼泊爾政府多次要求,希望中國大陸在佛教聖地藍毗尼援建一座寺院,相關部門想到了黃大樹。一九九七年,黃大樹帶著施工隊前往尼泊爾,建造中國有史以來在國外的第一座正式寺院——中華寺。在施工技術上,將多種現代技術和傳統材料結合,讓建築風格體現出皇家宮殿的富麗堂皇,展現出中國寺院的清淨簡約。除此之外,二○一一年,黃大樹在中日友好協會的邀請下,前去日本福光町建造「中日友好物產館」。該館建築風格採用中國仿唐單檐歇山頂建築而成,落成以後,被當地稱為「古建築的榜樣」。好學善思獨創手法從小事情啟發創意靈感業內人士說起黃大樹,認為他不但好學,而且善思,多次創造性地發明修復新技法,在一些知名古建築中成功應用。母親掀起的鍋蓋、防空洞裡的岩縫、農房常用的五孔板……腦海中隨時琢磨古建築,他的許多精巧發明也是源於生活。湖州飛英塔堪稱中國最複雜的「宋塔」之一,以「塔裡藏塔」聞名於世。但其因年久失修,副架及頂部結構全毀,斗拱殘留無幾,塔壁空鼓開裂,破損十分嚴重,修復難度很高。一九八五年前後,大陸國家文物局決定以此為試點,撥款進行全面大修,黃大樹受命參與這個艱巨的任務。前期相對順利。但在修到四十多公尺高的第六層時,難題出現了。六層的塔頂,原為八根斜柱木和二十七公尺長的剎桿木組成的木作結構。現在頂部要變更為「井」字八柱連結,才能增強該塔的穩定度。同時,五層的塔磚砌體有一大塊空鼓要拆修,否則難以承載六層上部的木構件。但按照常規,拆五層牆體一般要先拆上部六層的牆體。行家都知道,歷史現狀保存得愈多,文物價值才愈高,輕易不可破拆。一時進退兩難,怎麼辦?愁眉不展的黃大樹回到家裡,看到母親在向鍋裡取菜時,揭了鍋蓋搭在灶台上——鍋蓋三分之一懸空而不掉下。他登時眼前一亮,「騰」地站了起來:「有了!」「可以借鑒鍋蓋原理,把六層磚塔體固定成一個如鍋蓋的整體,拆修五層的空鼓牆,再補砌回來,從而保住六層原體。」黃大樹在腦子中勾勒。這一想法經試驗後,在塔上成功應用,八根木柱用「井」字方法連結,十分牢固,接縫連千分墊都塞不進去。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不損壞塔頂,又使塔體得到加固。這些「巧奪天工」之術,靠的正是他不停的思考和嘗試。一座塔修下來,他們研究總結出首創的「壓力注漿法」、「角梁預應法」、「木檐調平法」、「磚壁鑲接砌築法」等四法,成功解決了斗拱補裝、牆壁空鼓、角梁變形的常見難題。黃大樹的「四法」很快傳遍了古建圈,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認可,在中國大陸一次實用科技大賽中斬獲一等獎。湖州飛英塔也被中國大陸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修復工程作為成功案例推廣。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豫劇大家】 馬金鳳 天資後補 苦練成就金嗓子 下一篇文章 抖音網紅 王業坤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 作者其他文章【大陸社會觀察】 柴古唐斯越野賽 翻紅小鎮人文經濟【老爸評測公司創辦人】 魏文鋒 一分關心變成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