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蘭卡普傳承人】唐洪祥 織錦裡的土家風情

文/記者程敏、杜子璇  |2025.11.09
46觀看次
字級
織錦女工在龍鳳文化中心廣場現場製作西蘭卡普,展示非遺技藝。圖/新華社
唐洪祥(後右)和老伴劉秀琴(後左)、兒子唐山(前左)、孫女唐鳴珂(前右)三代人都是西蘭卡普傳承者。圖/新華社
唐洪祥對比設計圖樣和織錦成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程敏、杜子璇

夏日的午後,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桂花樹社區濃蔭如蓋,一座位於半坡的三層小樓裡不時傳來木織機「吱呀」作響的聲音。

走進這座名為土家織錦博物館的小樓,八十多歲的博物館負責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唐洪祥和老伴劉秀琴在向大家講解示範土家織錦西蘭卡普的編織過程。

只見劉秀琴坐在織機低的一端,用繞腰絆帶將裹棒扣好放置胸前,腳踏竹竿、手握梭刀,時而餵入緯線,時而用梭羅扣緊織錦面,邊挑邊打、連挑帶織,如此循環,看得眾人屏息凝神。唐洪祥則在一旁注視著老伴,眼含笑意。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傳統手工織錦,在土家語稱謂中,「西蘭」意為鋪蓋,「卡普」意為花,早先通稱「打花鋪蓋」或「土花鋪蓋」。土家孩子出生時外婆要送織錦,嬰幼兒時要蓋織錦,女孩子自小學習織錦,出嫁時在織機上製作西蘭卡普作為陪嫁。西蘭卡普記錄了土家族的風俗和情感,與土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被譽為土家族的「五彩活化石」,二○○六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唐洪祥出生在「西蘭卡普世家」,從小就對西蘭卡普感興趣。一九七○年代,唐洪祥師從西蘭卡普傳承人葉玉翠,學習土家織錦技藝。隨著手中經線、緯線交織變換,織機旁的時光一晃眼就過去了數十年。

西蘭卡普主要原材料是棉、麻、絲,主要以紅、藍、黑色線為經線,各種彩線作緯線,採用通經斷緯、反面挑織的傳統方法手工挑織而成。從根根棉線、絲線變成土家織錦,要經過二十餘道工序。由於花色複雜,做工精細,織者需全神貫注,若有經線或是緯線錯亂,就得拆掉重織。

西蘭卡普圖案取材自山水風光、文化娛樂、生產生活等,圖案中還有一種特殊勾狀紋樣,比較典型的如八勾、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西蘭卡普構圖均衡對稱,紋樣豐富飽滿,色彩鮮明熱烈。紋飾多用亮色搭配,紅與綠、黃與紫、橙與藍,底色以黑色和藍色為主。

「在變換緯線過程中,圖案顏色便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根據織者的審美和心情,西蘭卡普也會變換出不同顏色的圖案。沒有兩件一樣的西蘭卡普。」唐洪祥說。

為了讓這門精妙的手工藝代代相傳,唐洪祥悉心教授子女西蘭卡普織造技藝,舉辦多期西蘭卡普培訓班,開辦土家西蘭卡普織錦作坊,招聘工人從事西蘭卡普加工生產,讓更多人了解西蘭卡普的魅力。

心懷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唐洪祥撰寫了《西蘭卡普》、《土家織錦》等圖文專著,並收集了多種西蘭卡普實物及相關物品。二○一六年四月,由唐洪祥創辦的土家織錦博物館開館,館內收藏各個年代的織錦實物、織錦生產工具等物品百餘件。

如今,博物館一樓已成為西蘭卡普培訓基地。喜歡西蘭卡普的人們在這裡忙碌起來,數十台大大小小的織機齊聲作響,歌唱著手工藝人對傳統工藝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