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 陳傳興 談記錄葉嘉瑩的《掬水月在手》

文/記者白佳麗、孫麗萍 |2020.11.22
3445觀看次
字級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的宣傳畫。 圖/新華社
南開大學為葉嘉瑩修建的「迦陵學舍」。 圖/新華社

文/記者白佳麗、孫麗萍

今年十月,台灣的紀錄片導演陳傳興執導的《掬水月在手》在中國大陸上映,紀錄片拍攝了中國古典文學專家、知名漢學家葉嘉瑩的生命片段,讓葉嘉瑩再次被各個媒體廣為報導。

「葉嘉瑩先生的一生,就像是風中的蘆葦,而不是一棵大樹。她的弱德之美,是一種堅持,而不是一種徹底的屈服。就像風暴中的竹子與細草,風暴過去還是一樣活著。」陳傳興這樣描述葉先生給他的感受。

在陳傳興的眼中,過去中國的詩詞,是屬於男性的宇宙。「過去的幾千年來,中國的女性是不用去承擔所謂的龐大的、士大夫的那些社會責任的……但葉先生,剛好把這個糅合的過程整個顛倒過來,是一種哥白尼式的革命,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男性不再是詩詞宇宙的中心。所以她真的做了一個很大的開創,這部電影是一個女性版的《百年孤獨》,在這個《百年孤獨》中,中國幾千年來的詩詞重新改寫。」陳傳興說。

大多數人認識陳傳興導演,是因為「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很早前,陳傳興就有了拍攝葉嘉瑩紀錄片的念頭。二○一六年,遲遲找不到投資方的他,深感此事不能再拖,遂拿出自己的積蓄開始拍攝。

《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詩歌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如霧起時》談的是「詩和歷史」,《化城再來人》談的是「詩和信仰」,在第三部曲的時候,陳傳興回溯到詩詞更為本質的層面:通過葉先生和詩詞共榮共存的關係,來探討「詩和存在」的問題。

「從我自己的所知裡面,用所謂的電影這種語言,用現當代人已經習慣的影音媒材,希望能夠把我關心的課題,我自己的思考,零零碎碎地講出來。」陳傳興說,這是他拍攝一系列文學紀錄片的初衷。於是,包括鄭愁予、周夢蝶在內的「精靈」,都這樣被影音記錄了下來。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中國大陸公映的時候,記者採訪到了陳傳興。

記者:您講過葉先生是「風中的蘆葦,不是一棵大樹」,為什麼?

陳傳興:我講這個,也是因為杜甫的詩和「弱德之美」,電影裡面有一場就是蘆葦。這種「弱德之美」,其實電影裡也講,是一種堅持,而並不是一種所謂的徹底屈服。杜甫的好幾首詩提到,莊子也曾經提過,樹長得愈好愈高,反而會很快被砍掉,而如果長得七零八落,反而活了好久。其中,杜甫有一首詩就是講,松樹長得極高,可是很快暴風雨來了,很快就被折斷,反倒是有一些竹子和細草,暴風雨過了它還是一樣存活。

記者:今天的世界裡,純文學和紀錄片都是小眾領域,您如何看待文學的當下與未來?它是「黑暗中的螢光嗎」?

陳傳興:我不去擔心,因為我剛才提到幾千年下來它還會留著。你看《詩經》裡面,有春秋戰國每一個小國留下的,有來自民間百姓的民歌,也有來自當時知識分子的作品,可它們都會集結下來。希望我的這部電影就是這個時代的國風。

像抖音,雖然我不了解它,也絕不是為了要迎合什麼,我真的是深刻覺得,抖音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年輕人的時代絕句、他們的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