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轉型 抵禦氣候變遷 潘楠慕 |2020.11.29 語音朗讀 192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威斯尼遭洪水侵襲,聖馬可鐘樓前的廣場出現積水。圖/法新社 聖馬可大教堂廣場淹水,可能嚇退遊客。圖/法新社 北卡羅來納州海岸線消退,當局把哈特拉斯角燈塔往內陸遷移半英里。圖/美聯社 黑膠唱片再度興起,銷售量持續上揚。圖/美聯社製作黑膠唱片和光碟的材料將對環境造成負面衝擊。圖/美聯社播放黑膠唱片可能消耗大量能源。圖/美聯社藝術家推出融冰為主題的展覽,希望喚醒民眾的環保減碳意識。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乾旱、暴風雨和森林大火,已讓全球許多重要地標或文化遺產面臨威脅,「水都」威尼斯也是其中之一;威尼斯是許多人心目中不可不去的重要景點,但如果這座城市不只是「浮」在水上,而是被洪水淹沒,聖馬可大教堂也沉在水底,遊客很可能失去前往遊覽的興趣。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報告指出,未來三十年內,威尼斯出現水患的機率將持續升高。地球暖化已導致海平面升高,導致亞得里亞海的海平面每年上升幾公厘;專家指出,威尼斯原本每一百年出現一次嚴重水患;若氣候變遷的狀況維持不變,二○五○年時,威尼斯每六年就會發生一次洪災,二一○○年時的水災頻率將是每五個月一次。北卡羅來納大學公園休閒與觀光管理教授席坎普(Erin Seekamp)正協助各國的文化遺產管理當局,在資金、時間都有限的情況下,以最合理的方式保護文化瑰寶。席坎普表示,當前的文化保育政策仍以復原、保護為主;但他認為,應採取更主動的方法,包括防患於未然,以保護一些受氣候變遷衝擊的世界遺產;他提出的建議之一,是允許管理機構修復、改造甚至搬遷脆弱的建築物。席坎普指出,文化保育的新思惟,是重新思考「保存」的定義。全球許多文化遺址都面臨與風暴有關的洪水、侵蝕和海平面上升的危機,包括紐約的自由女神像;許多專家坦言,在不改變現有環境的狀況下,不可能永遠保護所有文化遺產;即使一再修復或設置防波堤、防洪閘等保護設施,仍難保證這些措施永遠有效。因應之道,或許是「轉型」,例如升高建築物,甚至將它們從惡劣的環境中移往別處;然而,這些措施可能與「保存」的定義牴觸,也就是永久保留文化遺址所在位置和建築物的正統性。席坎普坦言,許多民眾對於改變歷史悠久的建築物外觀或位置感到不安,他們對這些文化遺產的感情深厚,甚至認為即使被外力損毀,也不應加以改造;席坎普舉例,北卡羅來納州的海岸線持續受侵蝕,迫使國家公園管理局在一九九九年決定,把哈特拉斯角燈塔(Cape Hatteras Lighthouse)往內陸遷移半英里,但當地一些民眾認為,「變遷後就不是原本的燈塔了」。席坎普說,改造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蹟,確實會引起爭議,但更應考慮的是不能錯過最佳時機。他說,建築物的研究、設計和建構保護設施,需要大量經費和時間,但威尼斯當局卻未能及時行動,當地安裝水閘的時間,比原定計畫落後十年,如今頻受水患所苦。目前,席坎普領導的研究團隊已開發一種運算工具,能收集建築物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數據,把歷史建築的相對重要性量化,以實際數據協助當局制定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決策。席坎普指出,文化遺產受極端氣候損害和復原的狀況,沒有太多先例可循,相關維護作業應跳脫窠臼,運用創新的思惟和工具,讓各地的珍貴文物獲得最適當的保護。畫廊氣候聯盟 推動藝術減碳氣候變遷已成為許多藝術家的創作主題,藝術和文化專業人士也開始提出深刻的自我檢討,設法降低對環境的衝擊。新創立的「畫廊氣候聯盟」(The Gallery Climate Coalition)就是其中之一,聯盟的目標是推動藝術界在未來十年內把碳足跡減半。這個聯盟是倫敦的畫廊和其他藝術、文化領域人士組成的非營利組織,聯盟成員表示,大型展覽活動、消耗大量能源的保護措施和藝術品的運送,都會產生碳足跡;該組織正尋求以各種方式,讓藝術產業對生態更友善。「畫廊氣候聯盟」創始成員丹恩畫廊(Thomas Dane Gallery)指出,他們在二○一八年和二○一九年共製造二十萬公斤的二氧化碳,其中多數由藝術品空運、建築物消耗的能源、藝廊商業活動和員工商務旅行產生。聯盟另一個成員麥加里畫廊(Kate MacGarry Gallery)則稱,同一段時期他們的碳足跡達二十三萬公斤。為了改善這個狀況,聯盟已開發一款碳排放計算工具,能夠協助聯盟成員估算各種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數量。只要在這個工具輸入不同的活動型態參數,例如運輸方式與距離、用電量和用水量、印術品或目錄使用的紙張數量,就能計算碳足跡;透過這些數據,畫廊可以學習如何在各方面節能減碳。聯盟的網站還提供其他與文化機構碳排放相關的資訊,目標是成為「環境和氣候變遷議題的討論平台」。一些國際博物館也開始擬定環保永續的計畫,推動「綠色」藝術。例如,倫敦的霍尼曼博物館(Horniman Museum)已承諾,將以更環保的方式執行博物館各項作業,希望在二○四○年時達成溫室氣體零排放。霍尼曼博物館執行長默里曼(Nick Merriman)說:「霍尼曼博物館深受民眾喜愛與信任,這給了我們宣導環保理念的獨特機會;我們也有道德責任,應該積極推廣遏制氣候變遷的行動。」復古黑膠熱潮 衝擊生態黑膠唱片和光碟(CD)一度式微,但近年來在復古風潮的帶動下逆勢成長,銷量大幅攀升;據統計,英國一年的黑膠唱片銷量高達四百萬張;環保人士指出,這個趨勢代表廠商將生產更多不易回收再製的唱片,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衝擊。黑膠唱片的材料是聚氯乙烯(PVC)塑膠聚合物;由於製程簡便且成本低廉,這種材料被廣泛使用;PVC製造過程需添加塑化劑以增加柔軟度,也須添加含有鉛、鎘、鋅等重金屬的安定劑,綠色和平組織因此把PVC稱為「毒塑膠」,聲稱PVC產品從原料開採、製造、使用到廢棄的各階段均對環境與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除了黑膠,CD唱片再度盛行也讓環保人士深感憂慮。製作光碟的材料包括聚碳酸酯(PC)和鋁製層,同樣是有毒汙染物;此外,由於光碟使用混合材料製作,回收的技術門檻和成本都較高,被廢棄後只能運往垃圾場。專家指出,聚氯乙烯塑膠廢棄物和廢棄的光碟,可能需要數百年才能自然分解,被運往垃圾掩埋場後若未妥善處理,分解出的有毒物質將滲入土地和水源,汙染生態。此外,黑膠和CD製造過程中,需使用大量的水和電力,不僅消耗能源,也會產生大量碳足跡。有鑑於此,音樂界已開始與環保專業人士合作,研究如何以環保材料製作黑膠唱片,運用創新技術生產環保黑膠;他們也發起環境補償(environmental offset)計畫,以類似購買碳權(carbon right)的概念,把銷售黑膠唱片的部分收益用於造林。多倫多新創公司「黑膠科技」(Viryl Technologies)則推出新型的黑膠唱片壓製機,生產過程只使用電力,減少水資源消耗。加州一家唱片包裝公司史托頓印刷公司(Stoughton Printing)也希望為環保貢獻心力,使用高品質再生原料製作黑膠和CD包裝;公司執行長史托頓(Jack Stoughton)表示:「創新技術和環保材料的成本確實較高,但我們相信,會有愈來愈多重視環保的消費者樂意承擔這些費用;我們也願意分攤這些成本,協助打造對環境更友善的黑膠和CD產業。」 前一篇文章 東奧經費超支 邁向歷史新高 下一篇文章 延續德國工藝美名 學徒制加碼轉型 熱門新聞 01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2培養裁判、經營球隊 日女體大全方位育才2025.07.0403【光影紀事】交大電子所草創時期側寫2025.07.0404【老師的話】 解決煩惱的妙方2025.07.0505陸宣布 啟用W121銜接航線2025.07.0706【生活智人140】「愛自然」執行董事勞利 展現自然照片的驚人威力2025.07.0507戴維思 用一萬步希望教養早產雙胞胎2025.07.0508巴西玉米豐收節 如來寺傳揚三好2025.07.0409社論--勞退新制亟待改革2025.07.0510兆顆氫彈能量 超級閃焰恐釀災難2025.07.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五重星系群碰撞 引發宇宙音爆兆顆氫彈能量 超級閃焰恐釀災難百年演化 男性體型增幅是女2倍伊朗女性新審美觀 鼻形雕塑成風新藥開發步調慢 找現有藥物抗失智 作者其他文章東南亞藝術家 音樂舞蹈挑戰極權體制小威投資新創 培育非裔科技人才日本女網Top50俱樂部 打造下一個大坂直美師法自然 學習野生蜂永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