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故宮國寶過台灣

文/王文隆 |2020.09.23
1136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近日,故宮文物究屬國家,還是歸於某一政黨,成了再次炒熱的話題,使得受疫情影響,頓失外國遊客造訪的故宮博物院,又成了媒體焦點。

故宮珍品原屬清宮皇族,蒐羅天下極品入藏,一般民眾難以窺探究竟。民國之後,清室不再,然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為使清室交出政權,與清室簽訂《清室優待條件》,許以「外國君主身分」相待,尊號不廢,且得以續住北京紫禁城內,成就「國中之國」為交換條件,才使溥儀宣布退位。直到一九二五年馮玉祥兵占北京,片面撕毀《清室優待條件》,驅走清皇室,紫禁城才不再是皇室禁地。爾後,政府便以此為基礎,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對宮內文物加以整理、建檔,部分對公眾開放。

這批國寶為了躲避抗戰烽火,曾挑選精品共一萬三千四百九十一箱西遷重慶,抗戰結束之後,原定重返故宮博物院,但因平漢鐵路中斷,只得先順江而下,運至南京暫存。然而,抗戰結束後不久,國共內戰爆發,戰局對國軍愈趨不利,這批文物珍寶應該如何處置,就成了政府考量的要點。基於國軍仍有較為完整的海空軍,而台灣海峽縱深足夠,共軍渡海不易,遷台移存就成了首選。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第一批運台故宮文物在南京下關,裝入中鼎號運輸艦,次日駛離南京,二十六日運抵基隆。二十七日清晨開始卸載,自船上搬上縱貫線火車,火車於傍晚離開基隆,於午夜抵達楊梅。二十八日清晨,文物搬入楊梅倉庫暫存。此次運台文物,還包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圖書館、中央博物院、北平圖書館、外交部等五個機關的文物與資料檔案。

第二批故宮文物於一九四九年一月九日晨運抵基隆,包括銅器、琺瑯等寶物共計四百八十六箱。岸靠基隆時,因碼頭擁擠,火車車廂不敷分配,延至十二日裝運上車,十四日才陸續運抵台中,存放在台糖所屬倉庫裡。

第三批文物在一九四九年一月九日開始提出裝運,包括瓷器、鍍金銅器等,共一百五十四箱。承運第三批文物的是崑崙運輸艦,於一月二十八日抵達南京,二十九日開始裝船,輾轉在二月二十二日抵達基隆,同月二十六日全數裝完,亦由火車運抵台中,中央圖書館的文物也隨同遷運。三批共計二千九百七十二箱,為故宮最重要之珍寶,平安抵達台灣。

不料,暫遷台灣的故宮文物因兩岸局勢瞬息變化,暫存的時間不斷延長,為使文物有更佳的存藏環境,政府乃於一九五○年,利用台中縣霧峰鄉北溝(今吉峰里)既存的防空地道,修建四座文物庫房、一條U字型的附屬山洞、文物陳列室、招待所以及職員宿舍,集中存放故宮珍藏。

這一個隱蔽的地點,雖處偏遠,但故宮國寶吸引力,仍使得許多國內外名人甘受舟車勞頓,也要一睹為快。

為使國寶能更為國人所見,在台北近郊的外雙溪,政府挖掘了存藏的隧道,並修建了中國古典宮廷式的建築,掛牌為故宮博物院,於一九六五年正式對外公開,使得民眾得以就近欣賞故宮的國寶,也就使得翠玉白菜、肉形石等著名精品,能在更好的環境中展示。

爾後,政府為了推動南北平衡,於嘉義縣太保市境籌建故宮南院,二○一五年落成開放,使得中南部的民眾得以就近親睹國寶之美。這批自北京故宮南遷的國寶,就此在台存藏,不僅是國家之珍寶,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寶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