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經濟尚未起飛、民生普遍貧苦的時代,民眾為求溫飽,避免挨餓,會在稀飯裡加上晒乾的番薯籤增加飽足感,一方面是白米價昂而番薯價低的成本推促,一方面是番薯的甜味能增加滿足感使然。
文/王文隆
台灣在經濟尚未起飛、民生普遍貧苦的時代,民眾為求溫飽,避免挨餓,會在稀飯裡加上晒乾的番薯籤增加飽足感,一方面是白米價昂而番薯價低的成本推促,一方面是番薯的甜味能增加滿足感使然。番薯無論土地肥沃還是貧脊都能生長,長成之後生熟可食,不僅能釀酒、製糖,且能日晒、油炸延長保存,其莖葉還能餵豬,可說是不可多得的好物。
番薯,又稱甘藷、紅薯、赤薯、紅芋、田薯跟地瓜,是重要的根莖類作物,富含澱粉,閩南話稱作han-tsî。
番薯這名稱,前綴一個番字,顯見這不是中國本土的物種,而是從國外引種而來的。相傳番薯原產於中南美洲約自墨西哥到委內瑞拉之間的區域,是當地印地安人的主食之一,爾後隨著移動而逐漸擴展到加勒比海島嶼。大航海時代來臨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使西班牙人成為美洲的殖民主,這個西班牙文稱為Ipomoea batatas的番薯,也隨著被帶往歐洲,並隨著船運,來到西班牙人殖民的菲律賓。
菲律賓地處南洋,是許多閩粵華僑出外奮鬥的地方,華人由此也接觸了番薯。囿於西屬菲律賓將番薯視為珍寶,禁止夾帶出境,因此即使在菲的華人不乏有人衣錦還鄉,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能將番薯引入國內。直到明萬曆年間,福建長樂人陳振龍,藉著將番薯藤絞入吸水繩的辦法,躲避了港口檢查,成功將番薯引進中國。
陳振龍是何許人也?他本是個讀書人,年未二十就中秀才,但之後鄉試屢次不第,灰心之餘遂棄儒從商,跟著眾多華僑的腳步,赴呂宋島經商,眼見當地種有紅薯,耐旱易活,生熟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想起家鄉多山,閩人常不能飽食,只得如他一般背井離鄉、外出奮鬥,為使鄉親溫飽,便興起引種回國的念頭。他成功夾帶蕃薯藤後,經七晝夜航行回到福州,在住宅附近紗帽池邊隙地試種,一舉成功。恰逢該年閩中大旱,穀物歉收,大有饑荒迎面而至的風險,陳振龍透過其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呂宋朱薯可以救荒。金學曾允讓陳振龍擴大規模試種,俟收成後呈驗。
陳家憑著在住宅邊上試種的經驗,擴大種植大獲成功,「甫及四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大者如臂,小者如拳」,消息傳出,金學曾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以充穀食,成功解決閩人常年缺糧問題。閩人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將紅薯改稱金薯,復因其由海外引進,又稱番薯,此後番薯又傳種到浙江、山東、台灣等地,成為中國糧食作物的一個重要品項。陳振龍的五世孫陳世元,嘗撰《金薯傳習錄》傳世,將這段引種回國的故事留存下來。
至於陳振龍是否為第一個引種回國的人,在歷史上有所爭議。另有一說,認為是葡萄牙人將番薯傳到越南,再由東莞人陳益或吳川人林懷蘭再傳入廣東,時間約在陳振龍引入前十年左右。亦有一說,認為這是葡萄牙人傳入緬甸後,再經內陸移植雲南。
無論是經緬甸、越南或是菲律賓,番薯確實受惠於西葡引領的大航海時代,也確實來自於南洋,這般作物的引入,填飽了多山地區人民的胃,也餵養了眾多的國人,使得清朝四萬萬人民不致淪為惡孚。小小番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