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北投公園(下)

文/吳鴻霖 |2020.08.31
2039觀看次
字級
溫泉博物館附近的梅庭,建於一九三○年代末期,于右任曾在此避暑。圖/吳鴻霖
民國五十年,筆者的雙親在圖書館前的雁鴨噴水池旁合影。圖/吳鴻霖

文/吳鴻霖

從石拱橋往較高的路面步行三分鐘,來到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大門前方左右各有一個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噴水池。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九月,在北投溪南邊的坡地上,陽明山管理局北投圖書館正式開館。隔年,家父和家母站在圖書館前面雁鴨噴水池旁合照。現在的雁鴨是失竊後重新安裝,尾巴和腳與民國五十年的造型明顯不同;他們也在另一邊圓形噴水池合影,那時候水池滿水位,水面有浮萍,周圍是白色木欄杆。

圓形噴水池左前方,是台灣第一家民營溫泉旅館──天狗庵的遺址。圖書館下方有座水泥橋,遊客站在橋上可見北投溪第一瀧,此處溪寬十多公尺。如果郁永河走北投國中校門前的陡坡(溫泉路),陡坡下方是天狗庵遺址,未走近北投溪,就可聽到流水聲。他在溪邊看見潺潺的溪水流過巉石之間,「水潺潺巉石間」,簡直在描寫第一、二瀧。

一張黑白老照片顯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未建之前,一些日本人喜歡在第一瀧泡野溪溫泉,一大片「巉石」看起來險峻難走,相片右邊有顆大石頭;一張公共浴場彩色的相片,大石頭還在;清代初年小瀑布下方大概是藍色的深潭,如今泥砂淤積,大石頭或許被泥砂掩埋了。

另一張舊照,已建公共浴場,水泥橋西側北投溪寬闊,仍是野溪的樣子,溪邊有幾棵大樹無建物。三百多年前,北投溪應該更原始,在無橋梁的情況下,一邊溪谷深,一邊溪中有一大片岩塊,郁永河手持柺杖「躡巉石渡」,極有可能用腳尖輕踏第一瀧上方坑坑窪窪的岩塊過溪。

經過整治的北投溪失去原始的風貌,地上兩層和地下一層的圖書館在北投溪南岸,設計新穎典雅幽靜,成為台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二○一六年榮獲全球最美的二十五間圖書館之一。整棟以鋼材和木材建造而成,室內使用木質地板和花旗松橫梁等,書香味濃厚,看書的人在冷氣館中待久了,還可站在室外的走廊欣賞山光水色。

台北市三級古蹟免門票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占地約七百坪,在北投溪北岸,是兩層樓仿英國鄉間別墅磚木建築。一樓紅磚砌牆,彩繪玻璃窗內羅馬式的大浴池,長九公尺、寬六公尺,拱廊和列柱氣派有美感,日治時期男賓需站著泡溫泉,而女眷只能在另一邊兩個三公尺、方形不起眼淺淺的浴池內泡湯。二樓為木造休息區,外覆雨淋板,黑瓦屋頂有通風窗,榻榻米大廳供泡湯完畢的訪客納涼休憩之用。

溫泉博物館附近的梅庭,建於一九三○年代末期,于右任曾在此避暑,是一幢日式的宅第,也有可觀之處。

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筆者從新城調至北投國中,定居於北投近二十五年,常在北投公園散步,接受風的洗禮,吹走教學的疲憊。退休以後,有時在溪旁的步道彳亍,聆聽北投溪水輕快活潑的樂章,舒緩下午爬山的疲累;夜幕漸漸低垂,北投公園像個大舞台,熙來攘往的人群正要粉墨登場似的,有時我也會坐在公園的石椅上休息一下,看他們即興演出。

新冠病毒疫情解封之後,擁抱大自然是不錯的休閒方式,戶外炙熱的陽光,可以融化內心的煩憂、不安與恐懼。新北投捷運站出口右前方的北投公園,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草木蓊鬱綠意盎然,附近還有重建的新北投車站、地熱谷、普濟寺等不收門票的景點。一年四季,不管是踽踽獨行或結伴同行,走入北投公園,都能享受半日悠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