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8 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 第一講③

星雲大師 |2020.07.05
3049觀看次
字級
在佛教裡,經常將根、塵、識一起講,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根」,有增上、生長的意思,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的認識能力。自然界的草木因為有根,所以可以深入土地吸收養分,並能繁衍枝葉花果。同樣的,人的六根助長了六識了別對境,如果能善加利用,將有助行者的證悟。圖╱田旭桐
在佛教裡,經常將根、塵、識一起講,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根」,有增上、生長的意思,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的認識能力。自然界的草木因為有根,所以可以深入土地吸收養分,並能繁衍枝葉花果。同樣的,人的六根助長了六識了別對境,如果能善加利用

文/星雲大師

二、識與根、塵的關係

在佛教裡,經常將根、塵、識一起講,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根」,有增上、生長的意思,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的認識能力。自然界的草木因為有根,所以可以深入土地吸收養分,並能繁衍枝葉花果。同樣的,人的六根助長了六識了別對境,如果能善加利用,將有助行者的證悟。例如:觀世音菩薩藉著耳根圓通的修持,從而證悟菩提;香嚴童子透過鼻根圓通的修持,而能明心見性。所以,修行不一定要關閉六根才能修行,尤其作為一個人間的行者,更需要頭頂青天,腳踏大地,時常用雙眼去關愛眾生的憂苦,用雙耳去傾聽眾生的煩惱,用口舌愛語去撫慰眾生的傷痛,用雙手去解除眾生的苦難。

前五根,又分為「扶塵根」和「勝義根」兩種。「扶塵根」,又稱「外根」,指外在可見的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自身雖然沒有發識取境的功能,但可以扶助「勝義根」引起對五塵之認識作用,所以稱它為「扶塵根」。經典裡有一段描述扶塵根的文字,十分有意思,它形容五根形狀:「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爪垂,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顙。」

「勝義根」,又稱「正根」、「內根」,它不是肉眼可見,唯有修行到天眼以上才能見到,相當於生理學的神經細胞,由於它有發識取境的功能,此點勝於扶塵根,所以稱為勝義根。對於勝義根這些視、聽、嗅、味、觸等感覺細胞,經典裡也有一段描述:「眼根極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耳根極微,居耳穴內,旋環而住,如卷樺皮。鼻根極微,居鼻頞內,背上面下,如雙爪甲。舌根極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身根極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

五根接觸外境(塵),需要外根和內根共同作用,才會產生「識」,例如耳的外耳、內耳、耳膜與內根的耳神經一起工作,產生「耳識」,能聽到外在的聲音,而耳聾的人,只有外根的器官,內根的耳神經損壞了,故無法產生耳識,聽到聲音。第六根──意根沒有緣於具體器官,是屬於「心法」,它在五根與外境對應後,產生了別的作用,如耳朵聽到聲音後,產生心識來辨別聲音的大小、悅耳刺耳等。

「塵」,指能引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感覺思惟之對境,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統稱六塵。之所以稱為「塵」,是因為它們能汙染情識,昏昧真性;再者,它有生滅變異,如塵土般經常浮動且具有染汙作用。

色塵指的是眼根所見的外境,如大小長短、黑白胖瘦、煙塵影霧等;聲塵是耳根所聽到的聲響,如音樂、噪音、風聲、雨聲、蟲鳴鳥叫等;香塵是鼻根所嗅到的外境,如食物的香臭、花草的清香、腐敗物的臭味等;味塵是舌根所嘗到的酸甜苦辣、鹹淡甘辛;觸塵是指身根接觸外境而有的感覺,如冷煖、滑澀、輕重、軟硬等;法塵是意根所對及所緣的外境。廣義的法塵包含宇宙萬有事物,有形、無形、世間、出世間的萬物皆屬之;狹義的法塵指五塵所留下的影像,如念念不忘的美食、縈繞不去的音樂、思念的人、放不下的恩怨等。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前五識是依「根」立名。五識與五根之間的關係再用以下五點說明:

1.依於根:五識必須各別依託五根才能發識,又稱「不共依」,即:眼識必須依於眼根,耳識必須依於耳根,鼻識必須依於鼻根,舌識必須依於舌根,身識必須依於身根,分別依託,才能生起認識作用。除非到聖賢位,五根才可以互相發識。

2.根所發:五識的生起係由根所引發,如果根損壞不全,識也會起變化。例如:近視、弱視的人由於眼根受損,觀看事物就無法和常人一樣清楚;愛迪生年少時被人打了一巴掌,耳根的神經受損,以致聽力不全等等。

3.屬於根:五識的生起,就依根發識而言,是恆常不斷的,隨時都配合五根,因此說完全是屬於根的,例如:眼睛一張開,屬於眼根的眼識就能辨別色境;耳朵聽到聲音,屬於耳朵的耳識就能辨別聲境。

4.助於根:五識的生起雖然是靠五根發起認識、了別作用,但生起的五識對於其所依的根,也有很大的助力。例如:鼻識聞到香味,可以讓鼻根產生愉悅的感覺;身識感受疼痛,馬上會讓身根不舒適。

5.如於根:根與識攝取的是同樣的境界。例如:眼根攀緣的是紅色的花,眼識認識的相狀一定是紅色的花,而絕不會看作綠色的葉子;舌根緣甜的味道,舌識嘗到的絕對不會是苦的。

為了讓大家對五根、五塵、五識有更明晰的認識,將其相狀列表如下:

三、前五識與第六識的關係

我們每天的作息裡,前五識與第六識的關係密切。前面提到,前五識只能領納外境,並沒有審查、分別的功能,必須有第六識的協助,才能生起認識、了別、分辨的作用,這種現象稱為第六識的「明了意識」,又稱「五俱意識」。五俱不是指五識同時俱起的意思,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四俱、五俱,看因緣而定。例如,當意識與眼識同時生起,發生分別、明白作用,稱為眼俱意識;意識與耳識同時生起,產生分辨、認識作用,稱為耳俱意識。

換句話說,前五識平時都是和第六識一起認識世界,當心與耳朵一起作用時,耳朵才可以聽見這世間好聽的、不好聽的聲音;心和舌頭一起感應時,舌頭才能嘗出味道的甘苦。所以,我們到寺院聽經聞法,能聽聞說法之聲雖然是耳識的作用,但從聞法中了解佛法義理,知道善惡有報而心生警惕,就必須靠第六識的幫忙。看到莊嚴的佛像雖然是眼識的作用,但由於第六識的協助,我們在瞻仰膜拜佛菩薩的聖容時,才懂得生起恭敬,知道懺悔發願,甚至不由自主的涕淚縱橫。

舉凡生活中的見聞覺知,如果沒有第六識的現前協助,只靠前五識而不用心,那麼我們聽經聞法時,再怎麼尊貴的教法也難以吸收,所以會「聞善言不著意」,甚至被說成「馬耳東風」,即使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還是一無所獲。

但第六識卻不一定要前五識才能生起作用,有時五識作用之後,第六識仍可以單獨行動,稱「五後意識」,如「餘音繞梁,三日不絕」、「齒頰留香,回味無窮」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外,第六識在睡夢、入定、胡思亂想等三種情況下,也可以獨自運作,稱「獨頭意識」。獨頭的「獨」,是相對於「五俱」而說,指第六意識單獨起作用,而不與前五識俱起。

當眼、耳、鼻、舌、身沒有動作時,我們的心也可以有一種單獨的功能,有時候想想自己以前曾經看了什麼,聽了什麼,有時候又拚命的策畫自己的未來,甚至古今中外、天南地北都跑了一遍。

「獨頭意識」還可以再細分為四種形態:

1.夢中獨頭意識:

作夢時的第六意識和當下的外境沒有直接關係,夢境有的是白天發生的各種狀況,或是很久前曾經經歷過的事,甚至是過去世業因的浮現,或是對未來的預兆等;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楞嚴經》提到的,人在熟睡時,聽到擣衣和舂米聲,夢中的心錯認耳朵所接收的塵境,以為是在擊鼓和撞鐘。但不論是哪一種夢境的產生,都屬於「夢中獨頭意識」的作用。這個時候的第六意識,能遊走十方三世毫無障礙,而且恍若真實,一點也不覺得是在作夢。

五根 扶塵根 勝義根 五塵 五識

眼根 如葡萄朵 在眼星上,傍布而住,令無分散 色塵 眼識

耳根 如新卷葉 居耳穴內,旋環而住,如卷樺皮 聲塵 耳識

鼻根 如雙垂爪 居鼻頞內,背上面下,如雙爪甲 香塵 鼻識

舌根 如初偃月 布在舌上,形如半月 味塵 舌識

身根 如腰鼓顙 遍住身分,如身形量 觸塵 身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