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佛教與青年─參加佛學夏令營的意義 4-2

文/星雲大師 |2025.07.09
131觀看次
字級
佛性遍滿虛空、充滿法界,一個經過了探索而達到目的的人,對自己的本來面目,就能有新的認識。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五、淨化我們的煩惱

我們生活於五濁惡世,為六塵境界所圍繞,不是貪欲作祟,就是瞋恚鼓興,愚痴邪見,顛倒是非。煩惱,像杻械枷鎖一樣,緊緊的繫縛了人生。青年人由於思想未臻成熟,事業經濟未有基礎,就業的問題,愛情與婚姻的問題,家庭的問題等等,所面臨的這些現實生活問題,使青年們常常被煩惱所苦。有的為了孝順尊長,放棄自己的理想,成了傳統下的犧牲品;有的迎合時代潮流,背棄家庭倫理,作了道德的叛徒。

家裡有錢,但金錢不能驅逐煩惱;父母有勢,勢力也不能化解煩惱。八萬四千煩惱,都是障道的勁敵。佛鑑禪師說:「好嗜欲則貪愛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好順從則阿諛小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聚歛則嗟怨之聲作。」有的青年因煩惱而自暴自棄,有的青年給煩惱擊垮了自己,所以,淨化煩惱,是青年急迫的問題。

佛法昭示我們,幸福大門時時為我們敞開,只要摒棄私我,淡泊欲念,建設服務的人生觀,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業,就可以從少欲知足中,領悟淨化煩惱的法門,從佛法中,體悟使煩惱淨化之道。

六、莊嚴我們的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世界。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莊嚴他的世界,終成為極樂淨土;佛陀的弟子富樓那到蠻荒輸盧那國去佈教,便是希望把該國莊嚴成善良的社會。我們為什麼要入學讀書?為的是擴大我們知識的世界;我們為什麼要精勤工作?為的是建設我們事業的世界;我們為什麼要服務人群,為的是美化我們道德的世界;我們為什麼要研習佛學?為的是莊嚴我們大我的世界。

莊嚴我們人格的世界,不是憑著幻想,也不是仗著空談,主要是實踐自己的慈心悲願,不論是外境的金池寶地、亭台樓閣,或是內心的清淨光明、無分別智,都應該努力去莊嚴。經典告訴我們:修橋建寺、布施救貧,是莊嚴外境的世界;尊敬別人、奉行威儀,是莊嚴自身的世界;惡念不生、正念清淨,是莊嚴心靈的世界。梁朝傅大士云:「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斷常俱不染,穎脫出囂塵。」《維摩經》云:「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只要奉行佛教清淨法,身心世界自會莊嚴。

七、探索生命的能源

由於能源缺乏,許多的科學家及工程師,有的飛往太空,希望在太空發掘能源;有的潛入海裡,希望從海底取得能源,然而,更需要探索的是我們內心的能源!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生命,但是生命的來源究竟是什麼?所謂「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們卻一無所知。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一位真正的能源專家,他對於生命能源的探索,已做了最佳的示範。

過去的高僧大德努力的拜佛、念佛,事實上,佛,無須我們來拜,更無須我們來念,只不過是藉著拜佛與念佛來探索我們生命的本源。

父母生下我們,使我們有假體、假相,父母又為我們取了假名,成長後歷經生老病死的過程,可是卻不知道還有個不生不死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命本源。所以禪宗祖師的參話頭,參「念佛是誰?」參「什麼是祖師西來大意?」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為的就是尋找生命的本源,尋找自家的面目。

有位禪師走到佛殿裡,對著佛像吐了一口痰,旁邊的同參責備他:「什麼地方不好吐痰,偏偏要往佛身上吐?」

禪師說:「請告訴我哪裡沒有佛?我還要再吐痰!」

佛性遍滿虛空、充滿法界,一個經過了探索而達到目的的人,對自己的本來面目,就能有新的認識。

丹霞禪師也曾將佛殿裡的木雕佛像,取來燒火,糾察師罵他何以如此大不敬,禪師說他是為了要燒舍利,糾察師說:「你這人也太痴,這是木刻的佛像,怎能燒出舍利來呢?」

丹霞禪師便說:「既然燒不出舍利,那有何用?再多拿幾個來燒吧!」

真正認識佛的人,才是真正探索到自己聖賢的本源和境界之人。

佛教把向外追求的人稱為「外道」,而佛教本身乃是向內探索的宗教,所以又稱為「內學」。外道所追求的是心外之道、心外之法,這都只是一些枝末。以分別心追求而得的一般知識,在你知、我知的感受上,在在皆因人而異,而佛學是根本之學,能一通而百通,一了而百了。佛學並非以分別意識追求即能得解,還須經由內心的體證,才能真正的徹悟。覆蓋在心中大圓鏡智上的塵垢,經由佛法的拂拭後,就能顯現光明,如實的映照出一切實相。

八、探索內心的寶藏

太陽的能源有限,海底的寶藏也有限,唯有內心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謂「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我們是為了探求自己聖賢的本源而來,也是為了探索自己的佛性寶藏而來。世間人營求忙碌,總是希求榮華富貴,其實世間財寶,虛而不實,「富貴如同三更夢,榮華好比九月霜」,人為財死,比比皆是。如果我們能把追求世間財富的精神,用來開採內心的寶藏,所得到的才是真正的財富。青年要找到自己內心的寶藏,首須認識自我的真如本性。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