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愛】從居家防疫看人道精神

文/珍妮‧克利曼 譯/韓翔中 |2025.07.06
150觀看次
字級
居家防疫,是為了彼此活著、讓大家活著,這是我們願意付出的代價。圖/123RF
全球新冠封城期間,有些市民上街抗議行動失去自由。圖/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簡介 珍妮‧克利曼(Jenny Kleeman) 記者、廣播員和紀錄片製作人。她為《衛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和《新政治家》撰稿,並為BBC Radio4製作紀錄片。 圖/時報出版提供

文/珍妮‧克利曼 譯/韓翔中

澳洲墨爾本市創下了全世界最長的封城時間紀錄,共計兩百六十二天。直到二○二一年十月二十二日已有七成人口完整接種疫苗之後,限制措施才放鬆。迄於當時,澳洲全國的新冠死亡人數紀錄為一千五百九十例,顯示澳洲的「清零」(Zero Covid)政策雖然不意謂零死亡,但其表現顯然遠優於絕大多數國家。

墨爾本最有影響力的居民之一,就是效益主義哲學家彼得‧辛格。辛格啟發了數以百萬計的素食主義者,以及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慈善捐款。辛格是個堅守觀點絕不妥協而深具爭議性的人物,在人類情感最容易激動的狀況中採取冷靜(或冷漠)的計算。在我見到辛格思想對於有效利他主義者的巨大影響之後,我感覺終於是時候了,我要當面問問他,對於人類該如何應對這個數十年來最大的生存危機,他有什麼看法。

辛格在一九九九年當上普林斯頓大學的生物倫理學教授(Professor of Bioethics)之際,有輪椅殘疾人士發起運動堵住大學主要建築物出入口,抗議辛格於其一九七九年著作《實踐倫理學》(Practical Ethics)中提出的論點,也就是殘疾新生兒的父母親應當被准許可以終結嬰兒的生命。早在威爾‧麥雅斯基爾和艾利‧哈森斐德這類人出現之前,任何為生命訂定價格以求拯救生命的方法,幾乎都有受到辛格的影響。辛格同意從家中與我聯繫,也就是封城兩百六十二天期間他待的那個家,當我收到回覆的時候,我原本的預期是他將會批判封城政策。辛格所相信的效益主義或功利主義流派被稱為「結果主義」(consequentialism),這套思想最終會促使人們去計算最糟糕的死亡年齡是幾歲。辛格肯定會認為,為了拯救高齡長者而要這麼多年輕人做出巨大犧牲,一定有問題的吧?

「不,我不認為封城是錯誤的做法,」辛格說道:「我認為,澳洲封城措施整體上拯救的人命很多,比起封城帶來的不便與困難,這麼做是值得的。」

「考慮到年輕人死於新冠的機率那麼低,限制那麼多年輕人的行動難道是合理的嗎?」我反問道:「要求年輕人待在家裡,其實主要就是為了拯救老人的命呀。」

辛格緩緩點頭道:「這點確實應該納入考量,大多數沒有封城就會病死的人,已經過了大半人生。所以這件事情值不值得,取決於封城對年輕人造成的困頓有多大。」他繼續解釋,這類困頓很難量化計算:要確定因某種疾病死去而損失的壽命比較簡單,要獲知兒童一年沒去上學的長遠代價比較困難。

我聽懂辛格的意思了。比起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數,封城造成的傷害更難量化。死亡比痛苦更容易計算,要測量封城帶來的傷害規模、誰受到的傷害最大,以及決定此事與染上新冠死亡相比孰輕孰重,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任務。

細細琢磨這件事的過程中,我更加意識到,對於拯救生命的代價探討愈深,我對於當初令我作噁的那些問題就愈能泰然處之。難怪麥雅斯基爾會認為這樣叫作道德進步,只是我依然不確定這究竟算不算。

無論辛格對於封城的評價如何,他都認為以生命無價為名而號稱「不惜一切代價」的政策︱︱也就是疫情期間英國政府與紐約州州長採取的政策︱︱在道德上是錯誤的。「我認為,政策制定者在某些時刻不去試圖為生命設定價格,其實是不道德的,」辛格告訴我:「能夠訂出數字是有優點的,因為這樣你就不會受到身分可以辨識、因此對你而言較為顯眼的人們,在直覺上帶來的衝擊所左右。」

我說:「新冠疫情是否證明人性確實有這一面,那就是我們會受到直覺上的衝擊所左右呢?一旦面對眼前有真實的生命陷入危難,我們的情感會被挑起,然後我們就會變得不在乎數字,想要不惜一切代價去採取行動。」

「人們確實會有這樣的傾向,」辛格不動聲色地說道:「可辨識身分的受害者會觸動人們的內心,但以數字呈現的受害者就不會,但是,如果我們對此傾向有自覺的話,我們就能試著去克服它。我們或許能某種程度成功克服這種傾向,但可能沒有辦法達到百分之百。所以,我認為,若能察覺這種人性傾向的危險,並意識到人很容易受此傾向影響,事情便能有所改善。」

兩害相權取其輕

如果要運用生命價格去拯救生命,必須抱持的思惟是要將同情視為「危險」、要「抗拒」周圍人事物對我們造成的「內心衝擊」、要「壓抑」助人的本能直覺,那麼,這種做法潛在的危險性,其實比為了拯救他人性命而浪費金錢更高。造福人類竟然意味著否定我們的人性,那怎麼可能是件好事呢?

「將個人情感連結消除,不是也有代價嗎?」我問道:「我們這樣等於是在否認自己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辛格回應道:「你說得沒錯,可是,假如同情心會導致我們對於自己有感情的對象過於偏袒,這樣就不是好事了,不是嗎?」

封城措施能夠拯救人命,正是由於我們偏心自己有感情的對象。封城之所以能奏效,就是因為大家同意,大家之所以同意,是因為我們對彼此有愛。想到我們沒必要卻出家門,可能意外導致爺爺奶奶、鄰居朋友死去,是這種念頭讓我們願意遵守規定。為了彼此活著、讓大家活著,這是我們願意付出的代價。抗議者高喊「人民說不就不」,這句話本身沒錯,但是,即便面對不斷變化的疫情數字與偽善的政治人物,我們依然一再說「是」,因為拯救人命這件事攸關我們的良心、以及自己與其他人類成員的連結。為了減少他人遭受的嚴重生命威脅而讓自己做出巨大犧牲,即便這種犧牲長遠而言會對我們造成更多的傷害,這樣我們心裡終究比較能過得去。就算讓我們在知曉相關後果的情況下重新做一次決定,我很肯定還是有很多人依然會選擇居家防疫。

(摘自《一條命值多少》,時報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