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商周出版提供
文/羅素.甘迺迪 譯/蔡心語
羅素.甘迺迪醫師(Dr. Russell Kennedy)是醫師、神經科學家,也是經過認證的瑜伽和冥想老師,以及專業的脫口秀演員。他專門研究焦慮症的非傳統治療方法,見解獨到深刻且實用性強,提供全新自然的療癒處方。
焦慮本質上是一種無法自我控制的思惟模式。
大腦的主要職責就是思考,我們從還在蹣跚學步時便透過探索和反覆試驗來了解世界的運作方式。我們學會說話後,思考漸漸取代了感覺,因為文字語言取代了感覺「語言」。
焦慮的人腦子往往動得比身體還快。身體能夠調節大腦和神經系統,但若頻頻繞過身體緩慢、穩定、聚焦當下的智慧,不斷進入快速、基於未來、焦慮的思惟模式,我們基本上已經變成了思惟的機器,而不是人類。
為焦慮所苦的人誤以為能夠透過思考獲得安全感,於是加快思惟速度做為應對機制,但我們讓腦子不斷加速,愈轉愈快,而不是放慢思惟等身體趕上,以便身心同步後為我們提供支持。除非我們停下來並仔細感受(而不是停下來並全力思考),否則大腦總是會搶先一步,我們就會繼續朝錯誤的方向前進,為了停止痛苦而咬住自己的尾巴,並且愈咬愈用力。
結果只會愈陷愈深
我有一位病人的妻子剛剛因癌症去世。他看起來悲痛欲絕,苦苦思索自己本該採取更好的辦法。他對我說:「甘迺迪醫生,我好沮喪、焦慮,需要設法從這個洞裡挖出一條生路。」我盡可能以最大的同情心告訴他:「你無法在洞裡挖出一條生路,當你發現自己跌進洞裡無法脫身,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挖掘。」
試圖透過思考來解決焦慮,就像試圖透過挖掘出洞,結果只會愈陷愈深!你可能會覺得只要一直挖下去(擔憂),至少意味著你還在做點什麼。事實上,你離解決方案愈來愈遠,因為你的洞愈來愈深,也愈來愈黑了,停止挖掘反而更有幫助。
當我們試圖運用思惟找到脫離焦慮的出路,便會一直向下挖。這些念頭讓警報變得更強烈,使得我們在警報——焦慮的循環中陷得更深,我們卻覺得自己的行為大有益處,因為我們採用了唯一可用的工具,也就是思惟。兒時的你無力改變情況,只好遁入焦慮的思惟中,以便轉移對身體感受的注意力,這可能是你當時唯一能夠緩解壓力的方式。然而,你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毫無招架之力的小孩,現在的你有了自覺意識和選擇。
停止思考解決擔憂
許多人害怕放慢思惟,因為我們在不知不覺間被童年的自我影響,誤以為思考可以保護我們,而停止擔憂就會不安全。事實上,焦慮會惡化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抱持這個信念:只要不停思考,答案就會出現。這麼做只是在咬自己的尾巴,而且愈咬愈用力,內心則非常困惑,不明白為什麼會愈來愈痛。
這就像有人說:「我說的每句話都是謊言。」接著又說:「我現在說的是真話。」你會一直繞圈圈,無法單憑思考就理解這一切。擔憂也是一樣,它是無止境地繞圈圈,唯一的出路就是停止思考(放下那根香蕉)。但是自我暗中對你發送訊息:解決擔憂的唯一辦法就是更多的擔憂——我們就這樣相信了它,將自己困在繞圈圈的思惟中,而且腦子愈轉愈快,卻以為這樣就能減緩焦慮。
偉大的已故喜劇演員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曾在書中把無休止、強迫性的思惟稱為「大腦的排泄物」。這種看待思惟的方式無比絕妙,把它視為大腦排泄的一小顆又一小顆糞便,就像鹿邊走邊大便,只有一點不同,鹿至少會前進,人類則一直停在原地。當我們有意或無意地陷入那些憂思中,生活就會像沾上糞便一樣,變得一團糟。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你就是自己的焦慮處方:專業心理醫師寫給情緒壓力族群的108則身心靈自癒指引》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