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可以放大我們的心胸。佛教應該要走出去,要走到大眾裡面去,跟大眾同在,接受他們,多幫助他們,給予他們富樂。2006年3月19日,星雲大師於湖南嶽麓書院開壇講座,以「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為題,探討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開幕
時間:2009年3月24日
地點:揚州鑑真圖書館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18
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 2-2
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開幕
時間:2009年3月24日
地點:揚州鑑真圖書館
第三、人間佛教以世界為發展
佛教不只重視本土,雖然宗教基本上都強調愛護自己的國家、愛護自己的宗教,但佛教更強調「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兄弟姊妹,和我們都是一體的,我們不能放棄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跟我們地理不同、語言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的廣大群眾。因此,佛法有無量的方便,我們應該跟這些廣大的群眾共同攜手,讓大家感受到佛教是和諧的、是尊重的、是包容的、是平等的,佛教不會歧視和它不同的宗教與族群。
比方說,非洲的黑人與白人,地位就差了很多,假如我們能讓他們知道佛教講「眾生平等」,佛教尊重他們,像近年來也有黑人出家的例子,說明他們跟我們是一樣的,也是我們的兄弟姊妹,這就解放了他們的思想。
人間佛教可以放大我們的心胸。佛教應該要走出去,要走到大眾裡面去,跟大眾同在,接受他們,多幫助他們,給予他們富樂。所以,佛法的弘揚不一定只有強化出家人的戒律,還要能利益所有的人類,畢竟佛教是五乘共有的真理,是僧信四眾弟子共有的人生指南,佛教講求尊重與融和,應該為每個人所接受。因此在這個時代,我們若能以世界的群眾為本,必定更能擴大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
現在中國社會提倡「和諧」,「和」就是和合的意思。佛教寺院的住持稱為「和尚」,為什麼稱「和尚」?因為我們是「六和」的教團: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遵、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依「六和敬」來維繫人事的和諧。
這個世界上,儘管天地、日月、星辰不一樣,它也要調和,只要風調雨順,人間就有福了,所以我倡導「和諧」。我們看,一桌飯菜,不管酸甜苦辣,只要和諧必然美味可口;一身的衣服打扮,儘管各種顏色不同,只要和諧就很漂亮。
甚至臉上的眼耳鼻,只要長得均勻就很莊嚴;音樂不管幾部合唱,只要和諧就很動聽;舞蹈肢體動作不同,只要和諧就很美麗。
縱然這個世界有種種的不同,但和諧才是最重要的。和諧並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要一樣,眼睛有眼睛的樣子,鼻子有鼻子的功用,所以無論是各種人,或是人體的眼耳鼻舌身,乃至世間上各種學說和思想,只要有益於人間的,統統都有用,都應該互相尊重,彼此共存共榮。
春風夏雨,萬物所以生長;秋霜冬雪,萬物所以成熟。春夏秋冬、大自然的種種變化、人世間的各種不同,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你能容許這許多不同的存在,它就能容許你的發展。因此,今後要發揚人間佛教,就必須重視世界的發展。
第四、人間佛教以圓滿為目的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當初證悟成佛,他到底證悟了什麼?就是一個「緣起」。緣,具有很深的意義。佛教本來就是以法界宇宙為我們所緣的對象,有了緣,就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就能促使一切圓滿。人都要求圓滿,家庭要圓滿、人生要圓滿、事業要圓滿、交朋友要圓滿,這許多的圓滿都要有緣,其中又以人最為重要。人,要有歡喜,有歡喜就有圓滿;人,要相互尊重,能尊重就有圓滿,人與人之間,大家都能共同存在,不分你我,彼此愛護幫助,人間就能圓滿。
佛教對於國家要能輔助教化,要幫助社會提升道德、建立秩序、淨化人心、改良風氣,因此我們倡導人間的佛教。過去像趙樸初老居士說過,佛教的利益必須與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所以他想把佛教奉獻給國家來運用。佛教和政治不是對立的,佛教與國家之間就像一個公司、一個組織,儘管上面有多少董事、多少老闆,但是佛教徒不管這許多事情,佛教徒只想要如何為國家、社會、人民來服務奉獻,如何運用佛教的平等、慈悲、民主、自由等精神,來促進人間的圓滿和諧。
所以,我希望今後全世界各個國家都能了解佛教,佛教在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國家,也都要能提出貢獻,讓大家知道佛教是朋友,不是敵人,不是破壞者。因此,人間佛教現在需要有說法專長的人,讓高階層政治人物及社會大眾,乃至全世界的人士了解,人間佛教可以為世間提供什麼貢獻,而這也是我們未來應繼續努力的方向。
本次會議有賴各位學者專家的探討,今後各位不管講學也好,作文也好,無論在哪裡,希望都能夠多多發掘人間佛教的好處,不要寫人間佛教的對立,佛教是心性學、生命學,應該超越宇宙人生,不能用有限的歷史或翻案的心態來探討,否則容易導致邪見。
其實,人間佛教就是一個真善美,世間上無論什麼地方、什麼語言、什麼事情,都應該是真善美的。佛教能給人心靈上的安慰鼓勵,能給人加油,佛教是很可愛的,在佛教裡面,人生的道路可以走得更遠。
最後,祈願各位有緣人身體健康,將來共同來昌隆佛法。謝謝,祝福大家!
【延伸閱讀】
人間佛教
什麼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不是新興的名詞,是將佛陀的言教落實在生活中的佛教。人間佛教是一個回歸佛陀時代,實踐佛陀解行並重的佛教。可以說,凡是「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清凈的」,都是人間佛教。又,佛教的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大小乘佛教義理,也都是人間佛教。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特別強調「人間佛教」這個名詞呢?蓋因「人間佛教」是與時俱進,可以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的,如以下四點:
第一、以慈悲淨化社會:我們這個社會太需要拔苦予樂的「慈悲」。對於別人的苦惱,有感同身受的切膚之痛,就容易生起慈悲。比如見到鰥寡孤獨、飢渴貧乏、昏心喪志的許多苦惱人,我們能對他們布施金錢、飲食,或為他們講說良言善語,幫助他們去迷解惑,獲得生活的希望與力量。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布施慈悲心給社會,就能淨化社會;能以慈悲歡喜淨化國家,必定能建設慈悲的國家,這就是人間佛教的理想。
第二、以道德立身處世:我們在世間上立身處世,不是靠學問、靠能力,而是要有道德,尤其是不求名聞,不欲人知的廣積陰德,才能吉星高照,福德隨身。道德,不是用來要求別人,要求社會大眾,而是用來要求自己的。如果每一個人都持守五戒,以五戒道德來立身處世,就是人間佛教的實踐。
第三、以勤勞創建事業:一個人懈怠、不勤勞,不但不能享有榮華富貴,還會破財失利。好比農夫要勤勞耕作,才會有豐實的收穫;行人要到很遠的地方,要勞動雙腳,一步一步的勤走,才能到達目的地。所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只顧悠閒過日子,卻要享有事業的繁榮,是不可能的。唯有負起對家庭的責任,對社會、國家的義務,勤勞創建事業,才能享有充實的人間佛教。
第四、以和諧溝通彼此:人間佛教重視彼此的尊重,群我的和諧,以互助、互諒、互相了解來共同營求生活。唯有和諧,人間才能溝通彼此,才能發揮生命共同體的吉祥安樂。
──節錄自《星雲法語》 〈人間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