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星雲大師出席揚州鑑真圖書館舉辦之「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圖/人間社記者慧延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18
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 2-1
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開幕
時間:2009年3月24日
地點:揚州鑑真圖書館
各位領導、各位教授、各位嘉賓,大家好!
非常榮幸由佛光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來主辦這一次的活動,各位嘉賓遠道而來參加,增添了會議的光采,在此謝謝大家。二十年前,我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做過一次講話,可見這緣分一旦結下來之後,自然因緣不斷。
講到「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我有一些感觸,佛教本來就是人間的佛教,但是經過長時間的傳播,禪門進入了山林,淨土走上了社會,密宗走到西藏,他們都比較不重視學術研究探討,只講求出世的思想,只想如何往生淨土。而當今佛教徒在城市中的生活,應該「以戒為師」,但也由於教會的行政,以及一些傳戒的寺院,他們的綱常紀律、政策規矩不夠嚴謹,使得佛教慢慢走向衰微,所以我們很希望能夠還給佛教一個本來面目。
所謂本來面目,即「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不是哪一個地區、哪一個人的佛教,也不是現代所創的新名詞,追本溯源,它本來就應該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是佛陀為人而說的佛教,我們知道佛陀沒有在天上,也不是在其他各界成佛,他是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所以佛教本來就應該是人間的佛教。尤其當今人類社會和文化發展日新月異,佛教當然也要注意如何來引導社會及各界的需要,不斷地充實、更新。
佛教的戒律,雖然有所謂「佛已制戒不可更改,佛未制戒不可增加」,但是它的形式和精神還是保留了下來。然而佛教到了今天,需要一個新的面貌來面對世界、給人信心。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近代的太虛大師,乃至趙樸初先生,他們在當時都是倡導人間佛教,為佛教指出了一道光明,提出了一個新的目標。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陀所宣說的佛法都是對人而講,也是人所要的,所以是人間的佛教、以人為本的佛教,而要如何發展呢?以下僅就這一次會議的主題,提出四點意義向各位報告:
第一、人間佛教以家庭為中心
過去的佛教都是以比丘、比丘尼為代表,以出家僧團為中心,但現在就全世界人口數來統計,有多少人出家?出家的僧眾當中,又有多少人能負擔起弘揚如來正法的能量?即使每一個出家僧侶都能弘法利生,但是占整個人類數量的比例還是不夠,因此佛教必須擴展到在家信眾。
過去的在家弟子一生皈依佛教、信仰佛教幾十年,即使到了八、九十歲了,最多也只是個佛教的弟子,而一個才出家的僧侶立刻就被稱為師父,相對於佛教一些有為的、有學問的、對佛教有理解的在家信徒,都沒有動員他們來弘揚佛法,實在是浪費了佛教的人力資源。
尤其過去的佛教一直宣揚出家人的佛教,每一講到家庭,就說是罪惡的地方;講到夫妻,都是說冤家對頭;講到兒女,就說是一群討債鬼;講到金錢,視如毒蛇猛獸,這使得我們廣大的人間,家庭也不好、夫妻也不好、兒女也不好、金錢也不好,那麼人在世間上還能擁有什麼呢?這樣的佛教怎麼能走向社會、家庭,又怎麼為大眾所接受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弘揚佛法,要發展人間佛教,一定要先尊重人間的需要。人間需要的是幸福、是倫理,是家庭的和、愛、慈、孝,可以說,人的一生與家庭的關係密切,因此人間佛教要以家庭為中心。
過去佛陀曾為勝鬘夫人開示「十大受」,為玉耶女講《玉耶女經》,為末利夫人及許多長者居士說治家之道,所以現在我們應該提倡佛教的居家倫理、社會群我、道德修養、立身處世、慈悲結緣等應世之道,如五戒十善、四攝六度,互相尊重、互相體諒、互相幫助,共存共生等義理、思想,都能幫助我們共同營造和諧圓滿的人生。
家庭需要佛教,每個人都需要有佛法來做為安身立命的支柱,如果一個人從出生就讓他接受佛教,長大後,從讀書求學到成家立業,我們都能訂出一套儀軌、辦法,讓家庭生活和佛教結為一體,則佛教容易普遍,自然比較容易讓人實踐。
因此,我想今後發展人間佛教,不是只有寺廟、出家人,寺廟可以做大事,可以從旁做一個輔助、指導。我們要以家庭為中心,每個家庭要有信仰的傳承,父母要把信仰傳承給下一代,而且不只是在家中設置佛堂,更要發願當檀講師。「檀」就是在家信徒,檀講師都是弘揚佛法的主要人員,可以幫助佛教的傳揚,讓佛法在家庭裡、在生活中、在社會各個階層生根落實,如此佛法的普遍當然指日可待。
第二、人間佛教以社會為對象
社會上有士農工商、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等,佛教講眾生的根機也有種種不同,因此人間佛教要重視契理契機,才能契合現在眾生的需要。簡單來說,像現在一般人進到寺廟裡,他未必是來拜佛求道的,也有人是來吃素菜或是來喝茶談話的,所以我們應該有素菜館、有喝茶的滴水坊,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
甚至現代的青年人要談情說愛、要交朋友,佛教也不要把他們看成是對立、是罪過,應該尊重他們、承認他們。寺廟等於人生的加油站,是讓人來加油的,寺廟也像大百貨公司,人在百貨公司都會採購一些日常應用的東西,而到寺廟裡則是找尋心靈所需要的精神糧食。
甚至對於不同的宗教,我們應該爭取和他做朋友,建立一些來往,佛法不是獨存的,是共有的。釋迦牟尼佛創立了佛教,卻能接引當時的九十六種外道,乃至佛陀最有名的十大弟子,每一位幾乎都是從外道、婆羅門教來的,佛教由於有了他們的參與,因而發揮了很大的力量。
所以,我們要放開我們的心胸,走入社會,不但包容佛教的,也要包容士農工商,包容各行各業、各種工作、各種宗教、各種學術。我們能尊重包容、樂於接受大眾、肯於廣利眾生,就能讓佛教不只是山林的、不只是寺廟的、不只是出家人的,而是社會大家所共有的。因此,佛教的未來走向,應該以社會整體為對象。(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