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克襄
台灣人旅日愈來愈多,但多在城市和著名風景區,我卻偏好山林郊野。
最近便利用九天假期,走訪東京周遭的一些郊山。剛巧近幾年,對關東地區山林又有接觸,他山之石可攻錯處不少,於是積累了好些感懷,容我在此抒發。
東京市區頗大,郊山多集中於西北邊,以市民居住的蛋黃區如新宿、池袋和淺草等地為準,離郊山都有段距離。所幸前往山區的交通便捷,一、二小時車程皆可抵達。
只是車資昂貴,每回去不論地鐵、公車或者火車,都該精打細算。台北、香港相對於此,一小時內的車程往往便能抵達,費用亦相對低廉,簡直是郊山健行的天堂。
一般登山口的步道示牌清楚,不易迷途;登山路線也常有旅人來去,較無安全之虞。除了名山院寺鋪有石階,林下步道幾乎以泥土路為主,偶有木棧步道,水泥設施甚少。從一些殘留的舊石階研判,過往石階水泥化一度流行,現今已改變。多數山區都盡量就地取材,融入現場自然環境。
日本郊山坡度較為從容、和緩,森林裡往往能迤邐出綿長的泥土路。奇岩異石之地,或者重要山頂,常激發人們心生靈性境界,樸實的石碑、佛像或神社等,因而到處可見。此乃世界各地之常情,但日本人明顯更用心和自然對話。
然郊山廁所並不如想像中乾淨,跟台北近似。著名山區還好,較為偏遠的山區,或是難已抵達的地點,廁所情況便不盡理想,勉強可用便屬萬幸。相較於高山山屋的潔淨清爽,難以想像是同一國度。可能郊山多為公營,非私人擁有,泰半不收費用,因而在照顧上欠缺人力,髒汙自所難免。
但在垃圾處理方面頗嚴謹,登山客得自己帶下山。林間步道上,幾乎看不見果皮、紙屑,或是其他垃圾,乃至任何布條。日本國民的登山素質無疑經過長時養成,早已內化為生活禮節的一部分。
著名登山口泰半會有食堂和雜貨店,類似台灣。較不同的是山頂、半山腰常有茶屋,販售的物品內容多樣,因而登山過程不用擔心飲食問題。一般茶屋老闆待人客氣,登山者縱使未點餐,皆可自在的使用桌椅,煮食自身攜帶的食物。
日本郊山廟寺神社多,平時常保持肅穆靜安,少有喧譁擾動。行山者碰頭時,多會以「こんにちは」,彼此問候,客氣禮讓之行為和問候常在擦肩時出現。容或有攜帶收音機者,也是小聲聽著。
我最感吃驚的,或許是著名的代表性山頭都有纜車設施,提供銀髮族登高望遠。有時一座山的纜車不只單線,還有不同方向,諸如筑波山。
高齡化社會,年紀大的登山者相對日益增多。藉由纜車設備上到更高的山頂,往往會鼓舞更多老人走出家門,接觸自然環境,輕鬆走在主峰或稜線,對身心健康自是有挹注的。
在關東山區行旅,我便遇見不少單獨或結伴出遊的老人。平均起來,日本老人比台灣的登山歲數還高,更能享受郊野環境。中高海拔山區不盡是喜愛登山的青壯年,或者年輕族群的專利。
郊山健行受到市民的歡迎,其中還有一原因,各地郊山常有溫泉,縱然無此資源,往往也有泡湯的所在。爬山多期待展望視野良好,或逢上花季和紅葉的時節。這些情報、資訊也容易獲取,野餐郊遊自然也蔚成風潮。
關東一帶還有迷人的踏青條件,在此爬山不會溼黏,也較少有蚊蟲叮咬之顧慮,一如香港。台北的春夏季行山,常被不知名昆蟲叮咬,但逆向思考,這樣的山林充滿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愈為繁複,山野變化更多。
整體說來,台灣郊山健行的元素並不輸日本,尤其是城市地區。廁所、示牌和服務中心等硬體也不差。但日後宜徹底執行去水泥化的舖路內容,培養森林美學,增加國民的登山素質。
未來還可多利用現有的農場、廟寺或雜貨店等,做為茶亭、良心菜攤和問路店等,豐富行山健走的內涵。官方部門更可結合民間資源,主動提供行走路線和最新路況,建議適宜的時節。
郊野漫遊的生態旅行,未來一定是行銷台灣觀光的重要元素,目前的條件其實已有基底。最近的淡蘭古道,或者台北稜線大縱走都是值得推廣的旅遊景點,只待我們包裝出更好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