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課題】愛與勇氣

文/王孝予(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諮商心理師) |2025.10.22
38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王孝予(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諮商心理師)

實務工作中,有時我需要陪伴一些家庭照顧者,共同討論他們目前在照顧上所面臨的困難與抉擇,其中「要不要拔管?」對於我與照顧家屬來說,在心理層面,往往都是一場深刻的情感考驗。

一、當「活著」成為沉重的選擇

六十七歲的阿明因嚴重肺病長期插管,他的太太每天在加護病房外守著。醫師多次提醒:「就算不拔管,也可能很快會走。」阿明太太卻輕聲說:「可是他眼睛還會動,我覺得他還想活。」

這句話裡,藏著深厚的依戀,在心理學上稱之為「依附與否認並存」的狀態。照顧者在面對親人逐漸離去時,常會無意識地抓住任何「還有希望」的訊號。這是一種保護機制,讓人暫時逃離失去的恐懼,然而這種希望同時也是一種壓力。家屬常徘徊在「害怕放手太早」與「不忍讓他受苦」間拉扯,這樣的內在衝突,經常會消耗家屬大量情緒能量,若沒有適時被看見,往往會轉化為長期的焦慮或自責。

二、「如果我選錯了怎麼辦?」︱︱罪惡感的陰影

一位女兒在心理諮商時哭著說:「拔管那天,我簽下名字的手一直在抖。直到現在,每晚我都會想著,是不是我害了媽媽?」

這是照顧者常見的罪惡感迴圈。心理學上,將這種感覺源於一種「全能幻想」,一種人以為自己能完全控制生命的去留,因此把所有責任歸咎於自己。但事實上,拔管的結果並非單一決定所致,而是病情、身體狀況與自然過程的共同作用。在諮商的過程,我們會幫助家屬重新界定責任的邊界,讓這份罪惡感被理解、被命名,這樣它才有被釋放的可能。

三、當「愛」變成難以承受的重量

照顧者之所以痛苦,並非是缺乏理性判斷,而是因為「愛太深」。在心理學上,是典型的情感矛盾狀態。

「我愛他,所以不想讓他受苦。」「但我也愛他,所以不想放手。」

一位長期照顧父親的中年兒子說:「我知道爸爸插著管很痛苦,但我一想到他不在了,家就空了。」在這樣的情境中,我們會協助照顧者去區分「愛」以及「需要」的不同。愛的真正形式是允許離開,而非努力挽留;這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成熟的愛,一種尊重生命自然的節奏。

四、照顧者的心,也需要被照顧

照顧過重病親人的人,常常忽略自己。長期的焦慮、疲憊與無力感,會造成「照顧者倦怠」。

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方法:

˙自我覺察:每天給自己幾分鐘,問問:「我今天的情緒是什麼?」

˙社會支持:不要獨自承擔,與兄弟姐妹或醫療團隊分享壓力。

˙身心練習:深呼吸、靜坐、散步,都能幫助情緒穩定。

在照顧者身上,我常看見一種令人敬佩的勇氣,他們哭著、掙扎著,面對著殘酷的現實,但卻也仍舊保持著對家人的愛與溫柔。

最後,沒有對或錯的決定,只有「真誠」的決定。重要的是,當我們在下這個決定時,是否能「符合病人最後的尊嚴與價值」以及未來在某天回想時,可以大聲對自己說:「我已經用心、用愛去做了。」面對生命的盡頭時,或許我們無法做到完美,但我們可以做到真誠,那份真誠,就是照顧者最大的勇氣與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