欖菜南瓜 材料:南瓜切塊三杯、欖菜兩大匙、味醂一大匙 圖/史蒂芬
文/史蒂芬
往昔在鄉間,常有小兒積滯、胃口不暢,甚至有輕微腹瀉的情況發生時,老祖母便會打開一罐鹹鹹的粉末,舀上一小匙,送入幼孩嘴裡,佐以白水送服。說也奇怪,未多久沒有精神的小孩,便能逐漸恢復平日神態、遊戲如常。真不知是橄欖有效,還是親人的疼惜發生作用?總之,這款古早味,在台灣人的心目中,想來還是非常溫暖的。
那麼,橄欖本身到底有沒有甚麼功效呢?其實若以食品來說,它還是有若干可取之處。例如在《本草綱目》言其「生津液、止煩渴,治咽喉疼」。中醫則認為,橄欖性味甘、酸、平,入脾、胃、肺經。甚至還有開胃、下氣、止瀉的說法流傳在民間。
而到了香港、廣東、福建一帶,除了把橄欖加工成零食外,其實還有個馳名的醬菜──欖菜,便是由鹹酸菜跟青欖製成的名物。而且其食用歷史,尚可追溯到明朝。
當時的人因惜福,把夏季因颱風被刮落的未熟青橄欖收集起來,砸開漂洗至苦澀不見,再與鹹酸菜一起入鍋以油、鹽、醬油、香料等熬透,至散發出馥郁深沉的芬芳,以作為居家常備保存醬料。
這樣的成品,因整體被油脂浸潤了,使用前必須先瀝去多餘的油,並將果核取出,無論是拿來炒四季豆、炒米粉、炒飯、與寡味之物蒸食,都能得到奇佳的效果。甚至在體調不暢的日子裡,還扮演著撩撥食欲的美妙任務呢!
寫到這裡,忽然想到星雲大師在書上曾寫過的一個故事。大意是說,雪峰禪師和同伴三人出外傳道,黃昏時正商量到哪裡投宿。誰知炊煙在遠方裊裊升起,霎時一片菜葉,卻從河面飄來,使得雪峰禪師十分不悅。於是跟同伴表示,此等不愛惜物資福分的粗魯人,微妙的佛法無法灌注心田,不值得我們去度化。
結果就在不久之後,一個人慌慌張張地跑來尋找那片流失的菜葉,至為珍惜。禪師感動其敬天愛物的舉措,便欣然改變主意前往投宿,並為其講說禪心妙義。
藉由這個故事,大師開示我們,人的福分,像銀行的存款,即使家財萬貫,任意揮霍,終究散盡敗落。一生的困乏亨通,點點滴滴都是有因有緣的,當怨尤果報時,應當思惟,昨日種下的因緣。
於是,這回便取欖菜跟昔時台灣鄉間灶腳,能保存經久不腐、隨時拿來充飢的南瓜互為搭配(註),即便只是極為家常、價不矜貴的食材,但煮好後甜鹹兼備、滋味錯綜複雜,配起糜飯來,可會令人一碗又一碗呢!
欖菜南瓜 材料:南瓜切塊三杯、欖菜兩大匙、味醂一大匙
做法:取南瓜切塊與味醂一大匙拌勻鋪平後,上面各點綴適量欖菜,以電鍋半杯水蒸至跳起略燜即可。
註:南瓜蒸食,以栗子南瓜為佳。一般水分較多、組織較鬆的南瓜,可改用小鍋燜煮,只要放一大匙味醂、少許水煮沸,再轉微火燜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