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如打內戰? 歐洲人有恐慌權

戴定國 |2016.04.03
1307觀看次
字級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發生恐攻,降半旗哀悼。布魯塞爾是歐盟總部所在地,具有象徵意義。圖/路透
美國制裁古巴半世紀,終於破冰。歐巴馬訪問哈瓦那,與古巴總統勞爾卡斯楚(右)看棒球賽。圖/路透
比利時布魯塞爾發生炸彈襲擊後,警察在地鐵站、機場加強安全檢查。圖/路透
在德國東部的德勒斯登,難民在收容中心玩足球。德勒斯登曾發生一連串反移民暴力示威。圖/路透
美國職棒坦帕灣光芒隊與古巴國家隊對戰,歐巴馬一家與古巴總統勞爾卡斯楚(右三)觀賽。圖/路透
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古巴,空軍一號降落哈瓦那。儘管歐洲發生恐攻,歐巴馬仍不改行程。圖/路透
比利時首都發生恐攻後,歐洲各國加強警戒。紐約曼哈頓的大中央車站,也部署聯合跨部門反恐部隊。圖/路透

文/戴定國 圖/路透

國際「恐怖主義調查計畫」指出,過去五年,全球因恐怖主義死亡者暴增八倍。當大規模恐怖襲擊在歐洲本土發生後,各國面臨的挑戰很複雜:因為敵人藏身在巴黎、布魯塞爾和其他城市的少數族裔聚居區。

「你可以轟炸伊斯蘭國,但沒辦法轟炸穆斯林聚居區,除非你準備打內戰。」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埃斯堡說。

歐洲各國困境就在這裡,本土反恐戰爭該怎麼打?

在少數族裔聚居區,潛在的恐怖分子大多是第三代穆斯林移民,住在與社會脫節的貧困社區,逐漸變成激進分子。反恐專家提醒,在境外要更積極對抗伊斯蘭國,但在境內不要那麼「好鬥」,而該進行更多社會工作。

郊區恐怖分子 熱愛死亡?

英國國際安全研究主管潘圖奇寫過一本書,名為《我們熱愛死亡,就像你們熱愛生命:英國的郊區恐怖分子》。他說,「這不是一場靠轟炸就能結束的戰爭,你必須對付境內激進分子,了解他們探索這種另類身分的原因。」

潘圖奇指出,多數歐洲國家都有被孤立、權利被剝奪的社區,如英國的布拉德福德,是喀什米爾人密集區,二○○五年倫敦地鐵爆炸案的主犯就來自那裡。以穆斯林為主的東伯明翰市,滋生了有組織犯罪和極端主義。還有法國大城市的郊區,移民密集的地方。

比利時國會通過新反恐草案,授權警方全天候搜查住宅,增加電話竊聽。許多國家開始管理資安,刪除恐怖組織網站及仇恨言論。但這涉及言論自由,各國加強安保,又引發民眾對監控、司法和公民自由的擔憂。

挑釁「義務」 帶來「恐慌權」

法國社會學家埃馬托德的著作《誰是查理?》探討去年查理周刊恐攻案,說法國人已屈服於集體歇斯底里情緒。在各地遊行、宣稱自己也是查理的人,有著自鳴得意的無知。「法國穆斯林被要求接受一個觀點:調侃宗教不僅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

托德意在諷刺。在法國,這種調侃政治宗教的「幽默」,被有些人視為言論自由。但在周刊血案發生後,「查理們」應該更有同理心,而非捍衛恣意的自由。否則這種「義務」會帶來一種權利:恐慌權。

大陸最近曝出的山東「問題疫苗」,讓很多人陷入恐慌:疫苗還敢不敢打,怎樣避開不良疫苗?媒體人陶舜表示,「公民有一種恐慌的權利,尤其是在訊息短缺而監管不力的時候。」這也是反諷筆法。誰要這種權利?

歐洲大學學院學者羅伊認為,伊斯蘭教不是激進化的原因,但對於受挫的穆斯林青年來說,它是「怒氣激進化」的載體。但是,更加火上澆油的,很多時候是西方人自認的進步觀念,譬如挑釁的「查理幽默」。

內心敵人 迂腐信念與偏見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西蒙•庫柏指出,政治文化有務實的,有烏托邦主義的。後者鮮少能改善人們生活,因他們以「神壇上的古老文獻」為指導,而不是依據現代的最佳實踐。

庫柏說法國政治充斥著誤導人的陳舊信念,其中一條來自法國大革命:「人民永遠都應豎起路障,阻撓政府。」美國校園槍擊案頻繁,反對限槍者振振有辭的理由是:憲法第二修正案(一七九一年生效)賦與的權利。

英國社會學家凱佩爾稱,伊斯蘭國意圖激起對「內部敵人」的恐懼,造成歐洲穆斯林進一步被排斥,讓他們在國內變得激進。「可能最終為歐洲社會爆發內戰創造條件,而這正是伊斯蘭國所希望的。」

敵人不在遠方,而在本土。「內部敵人」甚至可能是自己內心,迂腐信念與種族偏見只會製造敵人。

恐攻與浴缸 歐巴馬跳最後的探戈

全球因恐怖主義死亡者暴增八倍,主因是伊斯蘭國(IS)、凱達及博科聖地等在中東及北非擴展。在那裡,有很多美國介入干涉卻失敗的國家: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利比亞、奈及利亞、衣索比亞……。

介入干涉卻失敗,美國(也包括英法)嘗到苦果。歷年來出現反美、反西方、反基督教、反全球化等,幾乎就是中東、北非這些國家的意識型態、基本教義。恐怖攻擊(聖戰)是其中最致命的。

歐巴馬可能深諳其理,加上他有反戰傾向,當年競選政見就包括從中東撤軍。他上任後,逐漸把美國從中東抽離,決定不當世界警察。這兩年在歐洲難民危機及恐攻問題中,美國大都不多言。

布魯塞爾恐攻後,他正在古巴訪問,不顧國內呼籲提早回國,繼續他的行程。他在古巴看棒球比賽,在阿根廷跳探戈。紐約時報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歐巴馬正跳著探戈退出歷史舞台。」該文作者莫琳多德諷刺說,歐巴馬排斥他認為的膚淺情感。在美國人感到驚慌,想得到安慰和解決方案時,他一次次做出缺乏激情的回應。因他覺得「不威脅我們存亡的那些極端分子,只是想擾亂我們的生活,不應該讓他們得逞。」

據報導,歐巴馬常對身邊人表示,對恐怖主義的恐懼被誇大了,美國人在浴缸摔倒而死的機率,比死於恐怖襲擊要高。

紐約時報〈恐怖主義與不理性的大腦〉一文開頭就問:「恐怖分子的威脅,大過溼滑的浴缸嗎?」二○一三年美國有四百六十四人在浴缸溺死,部分是在摔倒後。而二○一四年美國僅十七人被恐怖分子殺害。

此文作者紀思道引經據典,討論「人類進化的方式,導致我們不理性。」他說,對恐怖主義出於本能的恐懼,多次促使美國採取代價高昂的失算政策,如入侵伊拉克。

「歐巴馬主義」被認為是在矯正小布希的窮兵黷武。歐巴馬對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軍事干預表示懷疑,因為「介入干涉卻失敗」結果是捅了蜂窩。

「歐巴馬對歐洲,不是那麼有興趣。」英國金融時報在〈十評歐巴馬主義〉一文稱,相比之下,國務卿柯瑞對難民危機非常不安,警告有毀滅歐洲的風險。

美國有孤立主義傳統,「歐巴馬主義」也許正是傳統的重現。抽離中東,可減少歐洲恐攻在美國發生的機率——儘管溺死於浴缸更頻繁。

資安與國安 FBI、蘋果「軍備競賽」

布魯塞爾恐攻後,比利時國會通過更嚴格的反恐法草案。同時間,加州恐攻案嫌犯的iPhone手機,聯邦調查局(FBI)稱已解開,不再需要蘋果公司協助。

加州法院二月命令蘋果解鎖,讓調查員取得通聯內容。蘋果拒絕,稱可能危害所有用戶的安全。FBI指責蘋果妨礙調查,最終鬧上法庭。

恐怖主義威脅日趨擴大,資安與國安孰輕孰重,美國輿論意見紛歧。曼哈頓一位檢察官稱,他手上有超過兩百支涉案嫌犯手機,全因加密而無法解鎖調查。

「政府要求我們駭入自己的用戶,破壞保護用戶的先進安全措施。」蘋果執行長庫克說:「面對政府過分要求時,我們必須說出來。」

許多持自由主義觀點者指出,對科技公司來說,保護用戶隱私既是商業模式的基石,也是贏得用戶信任的基石。但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表示,應強制科技公司協助反恐調查。

FBI不是很厲害嗎,怎可能無法解鎖一支手機?如今,他們是怎麼辦到的,蘋果很想知道。據報導,FBI是借助以色列軟體供應商Cellebrite的幫忙。

報導說,不難理解蘋果的焦慮,畢竟沒有哪家科技公司能接受,讓自家產品陷於個資被暴露的隱憂。

美國七個州的法院記錄顯示,在有關隱私和安全問題的激烈爭論中,蘋果公司不是唯一面臨政府要求的公司,谷歌也多次接到解鎖手機的命令。

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約翰•桑希爾指出,可以理解政府希望在國家安全需要時,能獲取相關數據。FBI與蘋果的訴訟按下暫停鈕,但在試圖平衡國家安全和隱私權的民主國家,把這些問題拿到法庭進行「壓力測試」是正確的。

網路安全專家馬克古德曼表示,執法機構早就與科技公司展開「軍備競賽」,以突破它們的安全防護,「執法者和罪犯在這一點上有共同之處。」FBI被認為是找到駭客,駭進了iPhone。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