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手機解鎖 要國安?要人權?

戴定國 |2016.03.20
2640觀看次
字級

文/戴定國 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

巴西臉書因拒不服從司法命令,為警方提供販毒嫌犯間的WhatsApp消息,三月二日,該公司拉美副總裁被警方逮捕。臉書反應驚愕,稱WhatsApp並不儲存用戶消息,也沒有攔截消息能力,對警局「極端和有失分寸的舉措」感到失望。

巴西警方說,WhatsApp的消息作為「販毒調查中的證據」必不可少。二○一四年臉書也曾拒絕法庭命令,被罰款五萬巴西雷亞爾(約一萬兩千多美元)。這次提高至一百萬巴西雷亞爾,但法庭無奈表示,其實毫無作用。畢竟對這些跨國大企業而言,這點罰款只是九牛一毛。

法國修法 懲罰拒絕解密

三月四日,法國國會無視政府反對,一讀通過修法,懲罰在調查恐怖主義事件時,拒絕交出相關加密資訊的智慧手機製造商。巴黎去年十一月發生連串恐怖攻擊,造成一百三十多人死亡,隨後進入全國緊急狀態。

根據這項引起爭議的修正案,民間企業如果拒絕交出相關的加密資訊,最重判刑五年,並罰款三十五萬歐元。修正案適用於蘋果、三星、谷歌等跨國業者。

「唯有罰款才能迫使這些極有權勢的企業配合。保護隱私是它們的藉口,它們其實都在利用個人資訊。」國會議員賈魯特說,為使民眾免於擔心政府監控,這些「後門碼」只能用於犯罪調查。英國也有類似提案。

國安與隱私權 孰輕孰重

巴西、法國這些行動,與美國蘋果和聯邦調查局(FBI)的「國家安全與人民隱私權」之爭類似。去年十二月加州聖貝納迪諾發生槍擊案,二月二十五日加州法官下令,要求解鎖行凶者使用的iPhone,但蘋果執行長庫克拒絕「開後門」。

從華盛頓到巴西,從倫敦到巴黎,關於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的問題,使矽谷科技業捲入與各國立法者的衝突。包括臉書在內的科技公司聲援蘋果,自身也陷入了「違法」風暴。

美國科技業者說,如果蘋果公司被迫協助FBI,將恐攻凶嫌的加密手機解鎖,勢必立下危險先例。蘋果說,使用「弱化的操作系統」是將手機解鎖的唯一途徑,但這可能導致資訊外洩,威脅每個人的公民自由,同時受到駭客與外國政府利用。

不過,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見解不同,認為應強制科技公司協助反恐調查。「這是政府要求獲得訊息的一件個案而已。」這些訊息對政府有利,能加強稅收、制止犯罪和調查恐怖威脅。但他認為必須設定規則,「討論建立保障措施,人們就不會說:政府最好不要獲得『任何訊息』。」

矽谷態度強硬,起於愛德華•史諾頓。他原是國安局雇員,二○一三年揭露美英情報機構對私人通信進行大規模監聽,逃到俄羅斯,遭美國和英國通緝。科技企業與政府關係,因此愈來愈劍拔弩張。

美英安全部門堅稱,它們必須保留滲透安全網路的權力,以便與聖戰恐怖威脅作鬥爭。美國科技公司則反駁稱,它們應被允許保護用戶隱私。

不受搜查 庇護犯罪分子

美國調查局長科米表示,「我們不是要破解任何人的加密,或是得到一把萬能鑰匙。」他說,手機加密功能為犯罪分子製造了「不受搜查的隔離區」,影響法治並危害大眾安全。

英國金融時報社論《蘋果抵制FBI大錯特錯》指出,庫克擔心創建「後門」,將使每部iPhone有被侵入的風險。但FBI不是要如國安局進行「祕密監聽」,只是想破解一部iPhone,「以後每次使用這個軟體,都將需要單獨的法庭命令,這是一個關鍵的保障。」

蘋果擔憂創下先例,以後其他國家(如中國或中東國家)會提出類似要求,破解異議人士的通聯記錄。金融時報認為,這是兩碼事,應該另案討論。就調查恐怖攻擊兇殺案而言,蘋果應該與司法單位合作。

金融時報提醒:科技公司應知道,無論它們多麼強大,產品多麼受歡迎,它們都不是生活在自我創造的道德宇宙中。

仇恨言論需移除

罪犯有權被遺忘

三月初,日本法院告知網路巨擘谷歌,必須在搜尋結果中隱藏一名男子的犯罪史,說這名男子「有權利被遺忘」,以重建自己的人生。

將「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連上網路的搜尋結果,在日本法院是首宗判例。但歐洲法院二○一四年五月已裁決,當個人資料顯然已過時且不相關時,民眾有權行使「被遺忘權」。這是一種人權概念,除了過時,更要求移除自己負面的個人身分資訊搜尋結果。

二○一四年,維基百科接到谷歌通知,有五十多個連結將根據歐盟「被遺忘權」法律被谷歌搜尋引擎移除,包括一九七○年代一個黑幫組織、義大利文的介紹,以及一九八○年代被判刑入獄的愛爾蘭商人照片。

以重新做人來說,這的確是一種進步觀念。但司法機關都會保留犯罪者的前科記錄,從司法偵查來看,這又顯然是必要的。且這與言論自由衝突,也可能產生網路審查的疑慮,因此引發爭議,且法律框架仍不明確,當前只有歐盟實行。

臉書執行長祖克柏二月訪問柏林表示,臉書已從德國學到,要將移民視為一群需要被保護的人,免受網路「仇恨言論」傷害。隨著移民劇增,緊張升高,且有部分移民遭暴力傷害,臉書移除反移民網頁的動作緩慢,在德國引發反彈。祖克柏隨即表示,已在德國雇用約兩百人,協助進行言論管控。

罪犯有權被遺忘,仇恨言論更需要被遺忘。

蘋果強化加密 從此雲端不回頭

蘋果與美國司法部門的「解密戰」愈演愈烈。美國司法部日前提出嚴厲批評,稱根據蘋果公司自己的數據,中國曾在去年上半年要求獲得超過四千部iPhone手機的信息,蘋果提供了其中的七成四。

二○一四年,蘋果將中國用戶數據挪到國營的中國電信公司,表示將為用戶改進產品性能,而且存儲在此的數據經過加密,中國電信無法看到內容。

蘋果公司憤怒否認司法部指控,反駁稱去年上半年,美國執法人員要求獲得九千七百一十七部智慧手機的信息,蘋果公司提供了其中的八成一。

蘋果似乎不是「鐵板一塊」。批評者還指出,保護隱私是科技巨擘的藉口,它們其實都在利用蒐集到的個人資訊。這指的是蒐集、應用大數據,去年四月,谷歌宣布,將藉由其六十億的點擊量進軍時尚界,每年發布兩次時尚潮流報告。

但蘋果與司法部仍加緊鬥法。

美國參議員正草擬新法案,讓政府可取得加密資料。若法案順利通過,蘋果等科技公司將無法抗命。蘋果也開始研發新方法,強化對用戶iCloud備份的加密。一旦成功,日後面對執法部門要求,無法提供任何幫助。

庫克在一封致顧客的公開信中說,「我們甚至把數據放在我們自己都無法取得的地方,因為我們相信,你們放在iPhone中的內容不關我們的事。」

建立這樣的新防護措施,意味蘋果也沒有iCloud加密的密鑰,這可能造成部分用戶不便。如果用戶忘記iCloud密碼,就永遠無法看到他們的照片、好友以及備份到蘋果系統上的其他個人訊息。

極有可能,上了雲端,再也無法下凡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