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倒債鬧得風風雨雨,總理齊普拉斯被批評變來變去,又訴諸公投,簡直是搞民粹。但希臘經濟學家米佐波洛斯說,許多希臘人被逼急了,告訴自己:「我沒工作,快要保不住房子了,我的子女沒有前途,還有什麼能打擊我?」
五年來,歐元區對解決經濟危機有兩套對策爭論不休:究竟該縮小政府規模,還是擴大財政支出。歐盟堅持希臘撙節,縮小政府財政規模。但回顧經濟學史,沒有一項政策可放諸四海皆準。德國堅持財政重整,而非刺激經濟方案,早已引起多國不滿,何止希臘?
希臘人心不甘情不願配合撙節,相信痛苦的改革能使經濟恢復成長,結果耐心消磨殆盡。希臘總理齊普拉斯以「反撙節」政見當選,本就是要歐盟換「處方」,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和史迪格里茲近日出面挺他,表示若接受紓困條件,希臘會面臨無止盡的撙節和經濟衰退。「我若是希臘人,會拒絕紓困。」
撙節 搞垮了希臘經濟
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指出,有關希臘浪費和不負責任的說法大多是錯的,希臘接受紓困五年,一再削減預算和增稅,政府聘雇減少逾百分之三十五,退休金也大幅刪減。按理足以消除赤字,轉為虧盈。但為何落到今天下場?他說,是撙節把希臘的經濟搞垮了。
克魯格曼表示,希臘經濟衰退與歐元有關,歐元讓希臘穿上緊身衣。過去撙節成功的加拿大和冰島,都是讓貨幣貶值,提振出口和經濟,但希臘被綁在歐元,無法貶值。他建議希臘公投說「不」,並準備退出歐元區。
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也指出,撙節導致希臘GDP下滑百分之三十五,年輕人失業率超過六成。接受紓困,衰退將無止盡,可能賣光資產,年輕人移民國外。公投說「不」,希臘的命運至少掌握在自己手中。
英國並未加入歐元區,也擬脫離歐盟。兩種脫歐皆源於對「歐洲機構」的幻想破滅,這個好不容易建立的「歐洲國」,用「團結、光明未來」的表象,掩蓋了內部各國歷史、文化及政經差異的分歧性。歐元危機如同一根會戳破氣球的針,而「只准撙節」的強制性,把針磨得愈來愈尖。
如果脫離歐元區,恢復使用舊幣德拉克馬,如同日圓大幅貶值,或許有救。但希臘財政部長瓦魯費克斯表示,希臘已沒有印製舊鈔德拉克馬的印刷機,「這個貨幣聯盟不走回頭路」。這表示,希臘政府從未打算脫離歐元區。
把餅做大 才能救經濟
美國多位學者指出,重新使用德拉克馬,將變得更貧困,會被盟友拋棄在危險境地。在伊斯蘭國(IS)和希臘之間,只隔著一個土耳其。離開歐元區不會成為瑞士,只會成為阿根廷。
事實上,對小國民眾來說,害怕受到國內外經濟衝擊,覺得採用大國貨幣更有保障。去年蘇格蘭公投,主張獨立後將繼續使用英鎊,但英國官員拒絕,公投最後反對獨立,這或許是因素之一。
歐洲採用嚴厲緊縮,稱不要擔心影響就業和經濟成長,因為緊縮政策會激發人們信心。但希臘無法脫貧證明,光省錢不去賺錢,只是延長「坐吃山空」時間。借新債還舊債,債台只會增高。除非經濟真正有起色,否則無法還債。
前年,美國總統歐巴馬三度發表演說,重申追求「成長」的經濟理念,「當人人想從縮小的飯鍋裡搶飯時,才會覺得自己必須跟其他族群爭奪。」他強調,政府必須終結財政撙節,擴大支出以促進成長。歐巴馬的意思很簡單,把經濟的餅(飯鍋)做大,才是有療效的處方。
不但歐巴馬這樣認為,全球二十大經濟體(G20)當年在莫斯科集會時,多國政府首長也都主張放棄撙節措施,並承認靠消費、借貸及房價上漲為基礎所營造出來的成長,總比毫無成長要好。
同時減支 大家都沒錢
整體經濟和個體家庭不一樣,家庭盡力賺錢,同時量入為出,收、支大體上是兩回事。但整體經濟中,市場的收支相互依賴:我的支出是你的收入,你的支出是我的收入。如果同時削減支出,沒有交易,那麼大家的收入都會減少。
全球經濟長期疲軟的主因是,各國一直在做宏觀經濟學認為不該做的事情:在經濟低迷之際,削減政府開支,使經濟失去動能。歐巴馬指出,過去幾年,華府一直在爭議如何削減赤字,現在必須花更多時間來辯論,如何提振經濟,提升中產階級收入。
全球政治人物與企業家正逐漸回到金融危機前的經濟模式,即靠促進消費來帶動經濟成長及創造就業。對許多國家而言,現在,促進成長的優先性高於減債。希臘問題也應該這樣看,除了反撙節,自己也要拿出一套發展經濟的處方,才能讓歐盟心甘情願繼續紓困。
失敗的歐元實驗 讓歐洲夢破碎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指出,希臘關閉銀行,標誌歐盟的重大失敗,反映追求團結、和平與繁榮的歐洲夢的破碎。
歐洲二十八國結成歐盟,是希望將戰爭、占領和法西斯主義等悲劇留給歷史。歐盟委員會前委員彭定康曾說,歐盟成立,表示歐洲人要把時間花在「爭論捕魚配額或預算,而不是相互殘殺」。
一九七四年希臘推翻軍政府後,成為一種新模式的先驅:恢復民主並加入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西班牙和葡萄牙結束威權統治後,最早跟進。柏林圍牆推倒後,幾乎所有前蘇聯國家亦如此,進行民主變革,加入「歐洲俱樂部」。
波蘭加入歐盟前,說:「想像一下,有一條大河貫穿歐洲。一邊是莫斯科,另一邊是布魯塞爾(比利時首都,歐盟總部所在地)。我們知道自己需要到河的哪一邊。」歐盟代表好的政府和穩固的民主。烏克蘭去年推翻亞努科維奇,揮舞歐盟旗幟就是這個原因。
希臘讓人們看見一個可怕事實:歐盟不僅未能兌現繁榮團結的承諾,反而把希臘和其他成員國捆綁在一個「失敗的歐元經濟實驗」中,反而摧毀財富、穩定和歐洲的團結。
希臘或許將留在歐盟與歐元區,但那將是一個受脅迫、憤憤不平的窮國做出的決定,它的歐洲夢將破碎。
一個國家要破產 就是這個樣子
希臘失業率高,退休者的年金月退俸,常是家中唯一經濟來源。退休族在銀行和提款機前大排長龍,紐約時報稱:一個國家要破產時就會是這個樣子。
對許多希臘人來說,紓困帶來的撙節措施,是過去五年生活拮据的元凶,必須喊停。但銀行停業以來,民調顯示,贊成向歐盟讓步的比率急速升高。
不過,反對者仍然較多。因國際債權人提出的紓困條件,大多針對退休人員。如遏制提早退休、退休年齡提高到六十七歲、退休人員的健保費提高、停止發放較窮退休人員津貼。
民主選舉中,候選人往往大開福利措施支票,如提高老人年金等。政府支出多,歲入少,歐盟多國發生債務危機,高福利是原因之一。
希臘被國際債權人要求減福利津貼、增稅,五年來經濟卻不見轉色,難怪不要撙節。其實在多年經濟低迷的此刻,歐美多國都在實施緊縮政策,法國、阿根廷、芬蘭都遭民眾強烈反對,不斷發動示威。
社會福利太好,可能吃垮競爭力。但延緩退休的問題,各國都已嚴肅面對,老年社會來臨,希臘人也應有此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