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基改食品向來爭議多,農業團體呼籲重視基改負面影響,但也有學者認為,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基改食品有害,只是「如信仰般」的反對而已。
根據中央社報導,俗稱「黃小玉」的黃豆、小麥和玉米,控制世界七十多億人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基因改造大國美國主導大宗商品貿易,基改食品早已「全球化」,深入千家萬戶。
「國際農業生物科技產業應用中心」(ISAAA)數據顯示,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去年創新高,美國占全球近半,種植規模最大,中國大陸排名世界第六。全球去年共一千八百萬農戶種植基改作物,其中九成是資源匱乏的小型農戶,是世界最貧困群體的代表之一。
非洲飢餓 國同意基改
聯合國糧農組織去年報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糧食長期歉收,造成飢餓,這地區的四十九國、約八點二億人口中,四分之一營養不良。多年來,多位非洲政治家呼籲,利用基改食品解決糧荒。二○一二年的非洲農業會議中,有二十四國同意採用基改食品。
美國黃豆九成四都是基改豆,去年九月至今年五月底黃豆出口量中,逾半數銷往中國。印度人口估將在二○三○年前達十五億,超越中國大陸,增加糧產使支持基改作物的呼聲增高。
基改技術是指,科學家利用生物基因工程科技,改變原物種的基因序列,將遺傳物質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這些技術普遍用來增加農作物的抗害蟲、耐除草劑的基因,使農作物生長得好,且產量大增。
因為基改,可除草不除黃豆,提高產量;基改玉米抗旱,有助減少灌溉用水;抗蟲害病毒的基改馬鈴薯、木瓜及抗寒促熟成的基改番茄,都增加收穫量。
基改產品到底好不好?從解決全球「吃不飽」問題的角度來看,基改讓「黃豆和玉米」這類作物的收成增加;但對維持生物的多樣性來說,意見各不同,也引發法律訴訟。
美國基改 靠智財權豐收
ISAAA是美國農業部、國務院及生技龍頭孟山都基改種子公司(Monsanto)成立的非營利組織,一九八三年培植出世界第一例基改植物,一九九四年「基改番茄」上市銷售。此後二十年,基改黃豆、玉米、油菜和棉花陸續問世。
美國是農業大國,靠著貿易掌握區域國家的「胃」,曾「不願張開口吃基改食品」的歐洲,歷經多年頑強抵抗,也門戶漸開。西班牙是歐洲種植基改作物的最大國家,以棉花及黃豆為主。
西方人主食是小麥,雖然一直有基改研究,但美國未核准商業生產。黃豆及玉米是基改作物主力,西方多用來養家禽家畜,但黃豆在亞洲常是直接食用。即使反對人士呼籲拒絕基改作物,但基改產品可能存在於醬料、食物,而美國未規定須註明,理由是:基改作物與傳統作物「實質相同」。
人類各種突變新生的疾病與基改產品是否相關,科學也難有百分百正確的解答,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農民慶幸提高產量之餘,也漸發現地貌變化,如超級雜草出現。
基改飼料養家畜 上飯桌
歐盟規定,食品含基因改造成分百分之零點九以上就必須標示,堪稱全球最嚴格,但只看標示未必可高枕無憂,因為歐盟的規範有漏洞。
漏洞之一是家畜家禽以基改飼料飼養,製成的肉蛋等食品不在強制標示的規範中,人們吃下肚卻一無所知。譬如雞蛋可能來自吃基改飼料的蛋雞,牛豬羊肉來自吃基改玉米的牛豬羊,炸薯條的油是用基改植物油。
法國二○一二年起准用「無基改成分」標示,如奶、肉、魚、蛋等,若飼料中的基改成分在百分之零點九或百分之零點一以下,可標示「非基改飼養」。甚至蜂蜜或花粉,若蜂場半徑三公里內沒有基改作物,也可標示「無基改」。
台灣進口黃豆 %是基改
除了美國,全球有數十國種植基改作物,黃豆、玉米、油菜、棉花各約有八成一、三成五、三成和成一是基改的。大陸後起直追,生產基改稻米及棉花。台灣二○○二年通過准予進口孟山都產品,去年進口的黃豆近九成九是基改黃豆。
基改食品的安全性在台灣引爆爭議,反對者除擔憂「超級害蟲」和雜草等問題破壞生態平衡,衝擊環境,也害怕基改食品危害健康,引起過敏和致癌。
但基改學者說,這些質疑只是提不出科學證據的「信仰」,基改可以降低農藥與化肥的使用量,提高農作產量,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否則全靠進口,會成為另一個國安問題。
印度二○○二年引進基改棉花,十三年來已占九成五的棉田,從棉花淨進口國變成棉產大國,去年產量占全球四分之一。除了吃的,你穿的「全棉衣服」,幾乎都是基改棉花製成的。
基改價值取捨 懷念昔日農家樂
印度哈雅納省約八成五棉農種基改棉花,他們說:「產量多三成、品質更佳、更早收成、少有蟲害。印度人口眾多,需要大量蔬果和穀物,政府應擴大開放基改作物。」
加入基改行列,可能是惡夢的開始。基改棉花種子比傳統棉籽貴,加上農民只能買基改棉花的「不育種子」,收成後就「斷子絕孫」,必須年年買新種子,一旦天災導致收成不好,甚至舉債買種子。
美國的孟山都公司靠著基改智慧財產權而豐收,基改玉米種子售價含兩成三專利費,基改棉花與黃豆更占了五成三。「不育種子」是智財權利器,農民無法如祖先般,收成後用天然種子為明年播種,等於被基改公司綁架。
孟山都常到農田取樣,若查到該公司專利基改種子,即使是受到鄰田基改汙染,而不是違法偷種,還是會告到法院。孟山都上個會計年度獲利二十七億美元,但美國有些農民被告到破產。
二○一三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玩命代價》(At Any Price),是真人真事改編,丹尼斯奎德飾演的亨利衛普代表「自由種子公司」販售基改專利種子,但他私自廉價傾銷一般種子,因此公司派人調查他。現實中的亨利衛普本人卓伊洛許,與孟山都經過長期法庭論戰,終獲無罪。
來自玉米田的警鐘,是價值觀的取捨 。《玩命代價》中「懷舊者」希望回到過去時光,自由自在耕種,不受大企業控制。但有人說:「我寧可擁有全自動化附有冷氣的拖拉機,依照衛星定位來運作,何必回到那種腰痠背痛的日子? 」
片中要凸顯的是:什麼樣的世界是我們所期待可以生活在其中的?
傳統農技改良 也改變了基因?
人類自古不斷改良農業技術,譬如嫁接、扦插,抗病蟲害,提高品質,且生長速度快,結果多,效益高。不同果實藉由嫁接、扦插,更可發展出新品種果蔬。
現代因為科學,從傳統農技研究同物種間的雜交,開始在不同物種間進行基因重組,打破生態環境界、門、綱、目的分別。人們隨時吃得到紅通通的番茄、超級甜玉米、不怕撞的馬鈴薯,未來還可能有「切開後久放不變色的蘋果」。
基改作物被批評「大自然不再天然」,但它與過去的農技改良有何區別?同物種間雜交而有新品種,有季節性的果蔬變成一年四季都有,是否也改變了基因?
印度基因科學專家蘇曼.薩海說,大自然永遠需要取得平衡、穩定和均衡,這是自然的準則,「當你用這麼人為的方式,植入基因『轟炸』細胞,確實會產生新東西、新產品,卻因此干擾平衡,大自然的回應可能非常危險。」
西方諺語「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若人們吃的番茄,可能不只來自番茄,人類消化吸收的究竟還是不是營養?有何利弊?科學至今給不出標準答案。
美國民眾質疑基改食物安全,官方強調「目前無明確科學證據,證明基改食品對人體有害」。反基改團體卻有不同看法,認為基改產品發展才二十年,樣本數及時間不足以提供基改食品絕無問題的科學保證。
達爾文一百五十年前以「物競天擇」談演化,教會人類科學地認識自然,後人進一步應用科學,創造並改變自然。基改與傳統的農技改良都在尋求改造,但基改是全面而徹底的改變了「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