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通過將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聯合申報的絲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跨國合作、成功申遺首例。申報項目全稱「絲綢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網」,全長五千公里,把古代全長八千多公里的絲路截到中亞的七河地區,涉及三國共三十三處遺產點,中國境內二十二處、哈薩克八處、吉爾吉斯三處。
西元前一一九年,漢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從長安出發,經新疆越蔥嶺到烏孫(今哈薩克、吉爾吉斯),建立外交關係,又派遣副使分赴大宛(今吉爾吉斯)、康居(今哈薩克)、大月氏(今烏茲別克、塔吉克)、大夏(今阿富汗、土耳其)、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西元前一一五年回國。
八千里路 一千八百年
從西元前二世紀至十六世紀,絲路通行了一千八百年。它是個複雜的交通系統,從長安、洛陽前往中亞、西亞,又分出多條支線,至少橫跨十五個現代國家:穿越中亞大草原到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克)、波斯(伊朗),到地中海沿岸。穿過興都庫什山脈抵達阿富汗,經喀布爾到巴基斯坦、印度。從以色列穿過死海、裏海,到達黑海和高加索國家。
絲路沿線除了草原,多黃土地貌。黃土占全球陸地面積十分之一,成東西向帶狀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緯度地帶。在亞洲與沙漠和戈壁相鄰,主要在中國、伊朗、中亞。兩千年來,這條路線上的草原日益減少,日益沙漠化。
沙漠化現象有些是自然的,如地球乾燥帶移動,氣候變化導致,但多數歸咎於人為原因。人口急速增加,土地過度耕種、牧畜,導致枯渴。如出現兩河文明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世上最早發展農業的地域,土壤本來十分肥沃,但因過度農作枯渴,又更開發上游河段、採伐森林,如今的伊拉克盡是黃土。
中亞地形 多乾燥荒漠
中亞指西至裏海,東到中國,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羅斯的區域,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土庫曼五國。更廣泛意義上,還包括伊朗東部、巴基斯坦北部、中國新疆及西伯利亞南部。
因處於亞歐大陸腹地,雨水稀少,日光充足,輻射熱量不遜於熱帶,引起大量蒸發,阿姆河三角洲的蒸發量是降水量的二十一倍。這裏有溫帶最壯觀的高山,海拔四千至五千公尺,冰川超過四千條,但山腳是一望無際乾旱炎熱的荒漠。
整體而言,主要地形是荒漠、半荒漠和草原,極度乾旱、貧瘠、缺少植被。卡拉庫姆沙漠、克孜爾庫姆沙漠最大,面積均近台灣十倍,前者占土庫曼七成。由於乾燥,草原多屬稀樹草原。
中亞五國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多民族國家,穆斯林屬於遜尼派,但在阿富汗和塔吉克也住著相當一部分什葉派穆斯林。伊朗雖是伊斯蘭教國家,仍有其他宗教,例如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中國史稱祆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
在伊斯蘭化之前,中亞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語支各語言的民族,包括大夏人、花剌子模人。後來突厥人擴張,包括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和吉爾吉斯人,因此,中亞有時稱為「突厥」,僅塔吉克屬於伊朗語支民族。
西亞中東 熱帶沙漠多
再往西行,到了西亞,西亞大致相當於「中東」和「近東」,中東有時也包括北非和南亞西部的國家,特別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埃及。聯合國也將土耳其和外高加索國家(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包含在西亞。
西亞因「副熱帶高壓」籠罩,水氣不易進入,且高空下沉氣流造成增溫,全年乾燥少雨,以熱帶沙漠氣候和草原氣候為主。
中亞和西亞沒有明確地理劃分,中亞國家「新聞」較少,西亞、中東則動盪不安,戰爭頻仍,國際能見度高,譬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絲路申遺只及於中亞,與此亦有關係,遺產點不易進入調查。
一千八百年前,張騫能走到土耳其,貫穿整條絲路,誠屬不易。去年中國提出要發展「絲路經濟文化產業帶」,也僅及於中亞,也與中東戰火頻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