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在伊拉克攻城掠地的遜尼派「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六月三十日宣布建立伊斯蘭哈里發王國,其領導人巴格達迪擔任元首「哈里發」及「所有穆斯林的領袖」,宣稱全球穆斯林有責任宣誓效忠並支持他。
這是九一一事件後,全球聖戰界最重大發展,影響將遍及全球,凱達相關組織和獨立聖戰團體必須選擇支持或反對這個新的伊斯蘭國。
恐怖分子? 太小看他
ISIL建國,掀起日益嚴重的教派衝突。對伊拉克危機驚愕不已的各國領袖,敦促伊拉克勿以軍事解決宗派分裂引爆的衝突。雖然歐巴馬呼籲伊拉克建立多族群的執政聯盟,但無法想像遜尼派、什葉派能握手言和,共同執政。
對巴格達迪這個人,美國二○一一年認定是「恐怖分子」,但這太小看他了,他是戰場指揮官,更是戰略家。學者指出,ISIL的運作像是一支軍隊,而非恐怖組織。在巴格達迪領導下,儘管只有幾千人,卻以閃電般速度橫掃伊拉克,遠比美國撤出伊拉克時對他所做的判斷更具野心,也更有效。
在追求宗教目標方面,ISIL力求純粹,六月初攻占摩蘇爾後就頒布法令,詳列伊斯蘭教法的嚴苛條款。二○○七年該組織發行一本小冊子,強調宗教凌駕行政機構,改善民眾環境的重要性不及他們的宗教環境本身。
伊朗敘利亞 派兵支援
在二○○六年開啟的宗派戰爭中,遜尼派聖戰分子的殘暴及打算實施伊斯蘭教法的企圖,已激起公眾的敵意。但約旦專家表示,「ISIL一直有本事把眾怒化為優勢,並把他們的認同感建立在對抗什葉派的基礎上。」
針對敘利亞和伊拉克,ISIL制定了不同戰略。在敘利亞,側重於占領已脫離政府掌控、但其他反對派卻無力控制的地盤。他們發動戰略襲擊,奪取武器、油井和糧倉,但避免與敘利亞政府軍纏鬥。
現在,眾人的關注點轉移到伊拉克,ISIL利用該國遜尼派對政府普遍失望的心理,與遜尼派激進團體結盟,讓馬利基政府重獲控制權難上加難。歐巴馬政府當初不支援敘利亞的溫和反對派,因而受到質疑。
伊拉克什葉派政府的外國盟友正試圖支援,伊朗精銳的革命衛隊已挺進伊拉克,幫助保衛巴格達。敘利亞戰機則幾度飛進伊拉克領空,空襲ISIL占據的西部幾個省。
最後贏家 可能是伊朗
華盛頓中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西蒙認為,ISIL這場叛亂終將失敗。他指出,人口分布就是個殘酷現實。伊拉克與敘利亞不同,遜尼派約僅占總人口的兩成五,在巴格達更低到一成二。如果ISIL進入巴格達剩餘的遜尼派社區,可能會受到歡迎,但能利用的資源不多,也無法得到戰略縱深。
而遜尼派的進攻特點會激發軍隊鬥志。叛亂分子大規模處決俘虜,還運用宗教象徵,稱進攻目標是把「污穢」(什葉派教義和信眾)清除出去。在一場以少數人口對多數人口發動的戰爭中,這是一種自殺式策略,將加強而非削弱什葉派對伊拉克的控制,反擊將更猛烈。
在敘利亞,二○一一年當叛亂分子發動進攻時,軍隊驚慌失措;如今,由於成功整合民兵,加上伊朗提供的情報和戰術建議,政府軍的作戰能力倍增,這種趨勢很可能會在伊拉克重現。伊拉克向俄國訂購的蘇愷二十五型戰機已上戰場,取得空中優勢。
儘管如此,馬利基不太可能短期內奪回以遜尼派為主的西部地區。伊拉克與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一樣,部分區域將更受制於伊朗。中東的紛亂背後,隱藏的是兩個產油大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的激烈較勁,兩國分別代表遜尼派和什葉派穆斯林,壁壘分明,絕不妥協。
黎巴嫩評論家扈利說:「我們目睹了轉折點,且可能是史上最糟一次。西方勢力離開了,我們落入兩個區域強權沙烏地和伊朗手中。他們都是宗教狂熱分子,只是方式不同。我不認為他們會達成任何協議或理性的解決方案。」
遜尼派掌權的阿拉伯國家(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和約旦)不願伊朗控制伊拉克,但也不會支持ISIL的軍事行動,擔心局面失控。這場宗派衝突即使能產生贏家,也絕不會是華盛頓或巴格達,而是德黑蘭。
美國擔心 下個九一一
美國議員警告,若伊拉克崩解,伊斯蘭極端人士將有機可乘,以伊拉克為舞台,發動下一個九一一,美國需要伊朗介入。國務院已與伊朗就伊拉克危機磋商,美國對參與伊朗的行動持開放態度。去年敘利亞局勢加速ISIL的進程時,美國一直不聲張地增援,包括軍火、情報和建議。如今,美國三百名「軍事顧問」已陸續派至巴格達。
就華盛頓而言,長期對伊朗的強硬立場變得複雜,美國會發現自己可能和伊朗結成一個奇怪的聯盟,導致它與波灣遜尼派長期盟友(如沙國)出現矛盾。遜尼派國家向美國表達了困惑的情緒,認為美國人被嚴重誤導,鬥爭不僅僅是針對ISIL,而是遜尼派對什葉派造成的不公做出的反擊。
遜尼派國家質疑美國為何考慮轟炸ISIL,支持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政府,而不支持阿薩德的什葉派政府,尤其敘利亞去年被質疑使用化武後,仍不去攻擊。
過去三十年美國捲入中東事務,一再置身於遜尼派和什葉派的衝突中。華盛頓正辯論是否對ISIL實施軍事打擊,這場論戰也受到教派考慮的嚴重影響。
什葉派的伊朗警告,強烈反對美國和其他國家插手伊拉克事務。歐巴馬隨後稱,不會以犧牲伊拉克的一個教派為代價,來支持另一個教派。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弗里德曼說:「我的看法是別捲進這場戰鬥。不是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而是因為這是最不糟糕的選擇。」
聖戰士「全球化」 世界各地頻傳攻擊
從非洲肯亞、奈及利亞到中東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以及亞洲的中國大陸、馬來西亞,世界各地最近頻傳伊斯蘭極端分子暴力或攻擊行為,引發恐懼和混亂局勢。
穆斯林齋戒月最近展開,從印尼至索馬利亞的聖戰士都威脅發動攻擊。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印尼,強硬派人士矢言突襲、監視娛樂場所、咖啡廳和酒吧,「是否出現任何不道德活動」。
西方政府憂心,ISIL可能師法凱達,對外國發動攻擊,但眼前最讓他們憂懼的,是加入ISIL而日後返鄉的西方戰士。據估計,約一萬兩千名外國戰士到內戰多年的敘利亞,其中三千人是西方人。
ISIL努力招徠非阿拉伯戰士,除發行英文刊物,日前發布最新宣傳視頻,帶有英國和澳洲口音的武裝人員頌揚聖戰,鼓勵西方穆斯林放棄優渥生活,加入伊拉克和敘利亞的聖戰。
美國總統歐巴馬警告,擁抱聖戰而在敘利亞和伊拉克身經百戰的歐洲人,對美國構成威脅。估計近八百名法國公民、四百名英國公民、兩百名比利時公民參與敘利亞內戰;他們持有歐洲護照,可不須簽證、規避安全檢查而進入美國。
歐巴馬說:「我們看到同情好戰分子的歐洲人前往敘利亞,現在可能也前進伊拉克,經歷沙場百戰的洗禮,又回到歐洲。」這些人可能成為潛在的恐怖分子。
澳洲也警告,「數量多得令人不安」的伊斯蘭分子從澳洲和印尼等國,前往伊拉克參與武裝衝突。總理艾伯特承諾實行更嚴格的安全法規,給情報機構更多攔截通訊的權力。
澳洲正與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合作,防範那些被極端觀念洗腦並被訓練成恐怖分子的人回國,使用在戰場學到的技能發動暴力襲擊。艾伯特表示,澳洲已成為輸送極端分子最多(按人口比例計算)的國家之一。
他說這與宗教無關,這是極端主義、違法和暴力行為。聖戰士「全球化」,確實是新的頭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