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雖然推翻現任政府,但反對派組成複雜,除了主流的「祖國黨」、「烏克蘭民主改革聯盟」(UDAR)和「自由黨」,還有非主流且極端激進的「右派團塊」。各方各有盤算,整合路迢迢。
祖國黨是僅次於執政黨「地區黨」的第二大黨,黨魁為剛獲釋的前總理、「天然氣公主」泰莫森科。UDAR是個年輕政黨,領導人克里茨契科最受歡迎,但「右派團塊」曾用滅火器噴他,顯示反對運動本身也充滿矛盾。
自由黨是極右政黨,有強烈民族主義傾向,主張只有血統純正的烏克蘭人才能成為公民,支持者集中在西部操烏克蘭語地區。
從民族構成和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烏克蘭都是個純人造的國家,本身就是個撕裂的二元社會,兩個族群的政策取向明顯對立,政局動盪幾乎無法避免。自由黨這個極右政黨的發展,值得注意。
十九世紀中期以來,民族主義導致民族國家出現,儘管各民族內普遍存在不平等與剝削,民族總是被建構成一種溫暖的大家庭,驅使人們為自己的民族戰鬥,也衍生種種後遺症,尤其是國家分裂問題。
學者分析,多民族國家容易政治不穩定,是因各民族常把對本民族的認同放在首位,而對超越民族的集體認同不感興趣。對多民族國家來說,政治認同是建立在民族這個集體或主權國家這個集體上,所產生的效果完全不同。
近年出現以「一族一國」為訴求的運動和思潮。觀察家認為,東西烏克蘭鬧到這個地步,不如分裂,免得內戰。但南北蘇丹在近三十年的內戰後「和平分家」,卻為「家產」(石油)怎麼分,持續衝突。
烏克蘭更複雜,因為境內還有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兩國分別進口高比例的糧食及天然氣;俄羅斯的天然氣並經烏克蘭輸送東歐各國,天然氣管的「開關」握在俄羅斯手裡。俄烏兩次「天然氣危機」,就造成東歐跳腳。烏克蘭的「家產」是複雜的國際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