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一月下旬,烏克蘭暫停加入歐盟,轉而接受俄羅斯的貸款後,爆發大規模抗議。街頭示威持續了三個月,總統亞努科維奇按耐不住,二月十八日下令特種部隊,攻擊民眾占領的獨立廣場,八十六人喪命。
血腥鎮壓後,效忠亞努科維奇的國會議員開始鬆動,要求國會表決終止暴力,最後以些微差距通過。這項聲明效果驚人且立即,原本就不想殺人的警察奉命撤退。國會也快速通過特赦,釋放「天然氣公主」泰莫森科。亞努科維奇則逃離基輔,行蹤不明。
政治動盪 經濟大滑落
烏克蘭一九九一年獨立後,經歷了四位總統,發生兩場革命,制訂兩部憲法。二○○四年橙色革命後,新當選的總統尤申科不但沒有調查亞努科維奇的選舉舞弊,反而達成政治交易,換取亞努科維奇支持新內閣。民眾對橙色革命的期待幾乎全落空,當年高達百分之十二的經濟成長,第二年就跌到百分之三。
總理尤莉雅.泰莫森科指控尤申科的盟友貪腐,被尤申科革職。但這位耀眼明星也被傳各種政治醜聞,此次出獄後,要求抗議民眾繼續堅守大街,令人懷疑她是否公器私用,以洩私憤。
民主政治品質不堪,影響烏克蘭發展,但這次衝突主要是民族結構造成的。烏克蘭人口分為烏克蘭族與俄羅斯族,前者位於西部,希望加入歐盟,後者位於東部,希望加入俄國主導的「歐亞聯盟」。這是一場民族運動,且是集權制度與民主經濟的選擇,兩股不可調和的力量都想要控制這個國家。
除了兩大民族,烏克蘭人口還包括最西邊的波蘭人,他們因歷史的偶然被劃到同一個國家裡。
二次大戰後,史達林劃分波蘭一大塊領土給蘇聯的烏克蘭,再從德國割了五分之一領土補償波蘭。一九五四年,為慶祝俄烏合併三百周年,赫魯雪夫將克里米亞半島等原屬於俄羅斯的地區,劃給烏克蘭,那裡居住著眾多俄羅斯族。
二次大戰前,中東歐地區各民族混居現象普遍。據一九三一年統計,波蘭東部一千一百六十萬人口中,波蘭人僅占三成八,其餘六成二包括烏克蘭人、立陶宛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僅烏克蘭人就有四百四十萬。所以,史達林的分割也有其族群考慮,但人為劃分的多民族國家充滿矛盾。
北約東擴 俄不願見到
蘇聯瓦解後,加盟共和國獨立,歐盟積極拉攏加入其陣營,條件是實施民主、自由經濟制度。波蘭是個成功例子,波蘭裔烏克蘭人想跟進。加入歐盟有利於調整經濟結構,打開經濟市場,這是俄羅斯無法滿足的。
但是,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俄羅斯族人來說,加入歐盟等於「北約東擴」,將在地緣政治上對俄羅斯構成重大威脅,西方力量將直抵俄羅斯的核心腹地。而若烏克蘭在經濟上脫離以莫斯科為軸心的體系,也是俄羅斯不願見到的。
因此,俄羅斯批評,獲得西方支持的烏克蘭和平協議,是用來奪權的幌子,而臨時政府對一些地區的異議人士施壓,包括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用的是「恐怖分子手法」。
莫斯科展開行動,黑海艦隊駐克里米亞的基地停止休假,普亭廿六日又下令西部軍區地面部隊和全國空軍進行演習,兩輛裝甲運兵車出現塞瓦斯托堡附近。塞瓦斯托堡更爆發大規模遊行,反制基輔的烏克蘭族;超過兩萬名親俄示威者走上街頭,打出「普亭是我們的總統」、「回歸俄羅斯」等標語。
坦克上街 載來了俄軍
親歐美的烏克蘭西部也出現離心力,約一百多座列寧雕像被破壞或推倒。不少民眾並不樂見國家陷入內戰,但不諱言危機一觸即發。
美國表示,如果俄羅斯出兵烏克蘭、扶植親莫斯科的政府,或讓烏克蘭分裂,「將是天大的錯誤,分裂對烏克蘭本身、俄羅斯、歐洲或美國都無益。暴力重演、衝突加劇對任何人都無益。」
法國表示,必須尊重烏克蘭領土的完整性。這樣的呼籲和美國、德國及歐盟相呼應。美國並稱,華盛頓準備好與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合作,恢復烏克蘭民主,重建經濟。英國也強調,「以任何外力干預烏克蘭…任何這類舉措都不符合俄羅斯利益。」
但俄羅斯態度並未鬆動。塞瓦斯托堡市議會也遭親俄武裝分子占領,烏克蘭國旗被俄羅斯國旗取代;一輛坦克和兩輛滿載俄國士兵的卡車,罕見開上街頭。普亭的耐心有限,索契冬奧結束後,顯然要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