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恥感」在哪裡?
去年八月十五日是日本二戰投降六十八周年,首相安倍雖未參拜靖國神社,但在紀念儀式打破二十年慣例,未提深切懊悔、誠摯哀悼,也未說「信守不參與戰爭的承諾」。
當天靖國神社周圍,數百名警察鎮守,右派人士在神社內舉著國旗及太陽旗(二戰軍旗)遊走,請參拜者替「英勇陣亡的日本將士」祈福。
二戰後,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在德國一直是禁書,版權沒收期到明年止。今年一月巴伐利亞州政府宣布,版權沒收到期後,仍不准印製。
《我的奮鬥》版權在二戰後遭美軍沒收,後將版權交給巴伐利亞政府。書禁的原因是《我的奮鬥》並未改變對民眾的煽動性。
去年五月,德國新納粹組織連續殺人案開審,遇害者以土耳其裔居多,不但使德國當局處境尷尬,也讓向來躲在暗處的德國極右派曝光。全案不但震驚德國,曝露德國的治安漏洞,同時迫使德國重新評估「已自納粹歷史中記取教訓」的形象。德國總理梅克爾表示,這些凶殺案使德國「蒙羞」。
德國與日本不同的是,雖有少數右翼份子。但在多處興建猶太遇難紀念館,元首到二戰受侵略國訪問,會前往昔日納粹集中營憑弔。德國人是真正懺悔,不希望歷史重演。日本這個重「恥感」的國家,何以不以當年侵略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