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就業率已有所提升,但大學畢業生仍高不成低不就。圖/美聯社
范艾格特梅爾(Antoine van Agtmael)創造了「新興市場」這個詞,堪稱新興市場投資之父,現在他發現了下一代新興市場,這個地方就是美國。他相信,美國正處於一場「工業復興」的開端。
范艾格特梅爾說,去年他訪問中國時,不少製造業向他抱怨「美國的競爭」。他指出,中國勞動力成本每年上升約百分之十五,而美國薪資一直不變。同時,美國的頁巖儲備帶來了大量廉價的石油和天然氣,這些都增強了美國企業的競爭力。
此外,至少有兩百家公司已將工廠從海外遷回美國。十年前,每十家公司就有九家考慮把工廠建在中國。今天的情況是,每十家公司中有三家或有五家想要在美國建廠。「美國製造業正變得比你想像的更具競爭力,中國則相反。」
范艾格特梅爾正在寫一本書,關於製造業在美國和北歐的「復興」。他說,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信息是,美國回來了。麻省理工學院的調查也顯示,百分之十四的企業明確打算將部分製造業務搬遷回美國。
大約兩成一的美國企業面臨「增加美國就業」的壓力。就業是這兩年美國的熱門政治議題。麻省理工學院的調查,沒有具體考察這種壓力來自何處,但部分企業同時感受到政壇和市場兩方面的壓力,要求它們在美國國內生產產品。
中國製造 變美國製造
谷歌宣布,新推出的音視頻播放器「Nexus Q」將在美國生產。這在消費電子產品行業是很少發生的事情,因此引起轟動。過去兩年還曾有很多企業表示準備在美國生產一部分以前從海外進口的產品,這些企業包括卡特彼勒、通用電氣和福特汽車。
一些非美國公司也增加了在美國境內的生產,例如日本安川電機公司的美國子公司,安川電機副總裁說,如果把運輸成本考慮在內,這些零件在美國生產的成本,將比在中國生產高出一成左右,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工資水平較高(雖然呈現停滯)。但在美國生產將能加快發貨速度、降低庫存並提高定制化水平。
去年四月,美國參議員施塔貝諾提出《就業回國法案》,企業遷移回國的成本將減免稅收,遷移出國而產生的成本則禁止減稅。
辛奇利維說,他還不清楚「回歸」趨勢會不會大量增加美國就業機會,但回歸增加的一部分職缺將是低工資的裝配工作。即便如此,他認為回歸仍能鼓舞人心。他說,這一過程一旦開始,誰也不知道它將何時結束。
民族情緒 製造業回流
美國企業回流,與去年奧倫敦運多少有相關。美國選手制服外包中國製造,遭國會議員批評,反映製造業不斷流失到中國,令美國感到恐慌,但近來有種種跡象顯示,日新月異的科技使製造業開始回流。
長期以來,中國因政府補貼、勞力廉價、管制寬鬆及貨幣操縱等因素,吸引全球製造業設廠,但近來包括陶式化學公司等美國企業矢言「收復失土」,將製造業的工作機會帶回美國。
美國國會「外交政策」期刊指出,製造業回流的關鍵是不斷創新與整合的科技,其中並以自動化、人工智慧與3D列印等三種技術最為重要。
中國勞動法實施後,人力成本已大幅攀升,下一代的自動化機器人可能很快取代工人;相較之下,目前中國的工廠裝配線就像小孩子「辦家家酒」。台灣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科技已看準這股潮流,宣布重金投資自動化機器人與自動化設備等項目,逐漸取代人力。
美國 下次繁榮的寵兒
美國《巴倫週刊》報導:「我們把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洋娃娃交給中國製造,把李維斯(Levi's)牛仔褲交給墨西哥製造,甚至許多電影到加拿大溫哥華去拍攝,以至於可以把那裡稱為「北好萊塢」(Hollywood North)。」
然而,在經歷長達數十年的外包後,如今美國正興起一場製造業的復興。受到廉價能源、弱勢美元和停滯薪酬吸引的,不只是美國企業,三星電子計畫在德州投資半導體工廠,空中巴士公司正在阿拉巴馬州建造工廠,豐田汽車想在印第安那州生產廂型旅行車,出口到亞洲。
更多的工廠回歸本土,有助於美國經濟的整體發展。你說,美國是不是下一個新興市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