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人間佛教與東亞佛教的歷史與未來」,二十六日在日本佛光法水寺隆重開幕。滿潤法師(前排左四)、妙凡法師(前排左三)、木村清孝教授(前排右四)、伊吹敦教授(前排右三)、張文良教授(前排左二)、柳幹康教授(前排右二)、陳繼東教授(前排左一)、野呂靖教授(前排右一)等教授合照。圖/人間社記者知泉
【人間社記者知瑞群馬報導】由日本佛光山法水寺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於二十五日至三十日舉辦第一屆「二○二五年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人間佛教與東亞佛教的歷史與未來」,二十六日在日本佛光山法水寺隆重開幕。來自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台灣成功大學和佛光山佛光大學等十三所大學、二十位青年學者,展開東亞佛教學術圈的交流與對話。
大會開幕式,首先邀請發起人之一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文良說明大會緣起,人間佛教要在當代獲得發展,需兼顧現代化轉型與國際視野。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為佛教的轉型指明方向,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木村清孝教授提倡的「東亞佛教視野」則提示了中日韓佛教界共同的責任。他期許以「日本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的成立和首屆青年佛教論壇為契機,持續推進人間佛教研究的發展和人才培育。
佛教研究 加強區域合作
法水寺住持滿潤法師代表主辦單位致歡迎詞,感謝木村清孝教授的指導,張文良及青山學院大學教授陳繼東的促成,讓此次論壇得以舉辦。滿潤法師介紹,臨濟宗佛光山法水寺是佛光山在日本的本山;回顧佛光山在日本的發展,至今已走過三十多年。星雲大師曾說:「我們要寫歷史,為這個時代留下我們的足跡。」希望大家以史為鏡,透過研究釐清時代的需要,讓佛教學術發揮淨化人心的力量。
木村清孝教授肯定,論壇在日本舉行具有歷史與世界性的意義。未來東亞學術共同體將愈加重要,期許佛教青年學者能在不同文化與政治環境中,把握佛教核心精神,共同推展人間佛教,成為未來的中堅力量。
東洋大學名譽教授伊吹敦教授指出,佛教研究是世界共通的課題,應加強區域合作,共創新價值;尤其中日韓共享儒家等文化,合作意義深遠。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準教授柳幹康認為,「能對他人有益的就是好研究」,勉勵青年將學術與佛法結合,解決現代社會的各種問題。
龍谷大學心理學部教授野呂靖指出,佛教研究應關懷正在發生的自殺、貧窮等社會課題。經典是古人對苦惱的智慧回應,今日研讀仍能從中汲取無盡智慧。
陳繼東鼓勵青年學者要有跨國交流的精神,不要被國際政治情勢所局限,在動盪的國際情勢中專注於佛教與學術的理想。
人間佛教 體現大乘精神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回顧自己尋找慈悲喜捨「理想信仰」的佛教之歷程,認為「人間佛教正是慈悲喜捨的佛教」,從三好、四給、五和,推動佛教的人間化,體現「教在大乘、行在大乘、圓融諸乘、直契佛心」的大乘精神。
最後,滿潤法師代表向教授們致贈感謝狀。四場專題講座邀請知名學者木村清孝、伊吹敦、柳幹康、野呂靖等四位教授,分別從東亞佛教、禪宗、華嚴、《宗鏡錄》,提供最前沿的研究。本屆大會不僅象徵東亞佛學交流的新起點,更彰顯人間佛教「同體共生,共生共榮」的精神。與會有學者、東京佛光山寺住持覺用法師及各道場法師、佛光人共五十多人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