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上流布穀鳥

文/姚文邦  |2025.08.28
66觀看次
字級
圖/BOB

文/姚文邦 

當你在山林間聽見「布穀、布穀」的鳴叫,或許心中會浮現詩句裡那隻「報春鳥」的身影,輕靈而美麗。

育兒寄生 身分羞恥



但你知道嗎?這隻被古人讚譽為報喜的布穀鳥,其實有個不那麼光彩的身分,牠就是杜鵑,而且是個出了名的「寄生高手」。

沒錯,中文裡的「布穀鳥」是對部分杜鵑科鳥類的俗稱,尤其以大杜鵑(Cuculus canorus)最為人熟知。

牠們的鳴聲響亮、節奏分明,像是呼喚春耕的節拍器,因此古人給牠冠上「報春鳥」的美名。但詩意的外衣底下,隱藏著一段不那麼浪漫的生命策略,意即:生而「不負責」,也是杜鵑的育兒寄生術。

你知道嗎?杜鵑媽媽幾乎從不自己築巢、孵蛋,更別提養小孩了。牠會偷偷觀察其他鳥類(例如鵐科、柳鶯科)的巢穴,在對方離開的一瞬間,迅速飛入巢中,下自己的蛋,就像是放顆「不定時炸彈」。

更厲害的是,杜鵑蛋不但大小與顏色與寄主鳥的蛋相仿,有時還能比寄主的蛋先孵化!而剛孵出的杜鵑雛鳥,已經被「自私的基因」所驅動,牠會用背部與翅膀的力量,將其他蛋或雛鳥一個個推下巢。如此一來,牠就能獨享寄主父母辛苦捕來的食物。

演化機制 擁大智慧



有趣的是,科學家研究發現,杜鵑的這套「育兒寄生」策略,並非單一行為,而是由精密的演化機制所支撐:

擬態蛋殼:不同地區的杜鵑會根據寄主鳥的種類,產下不同花紋與色彩的蛋,幾可亂真。

快速產卵:杜鵑在寄主巢中產卵的時間平均不到10秒,幾乎是空降行動。

基因記憶:雌杜鵑會傾向選擇與自己出生地相似的寄主,彷彿記得「我是從誰家長大的」,這種行為被稱為「母系寄主偏好」(maternal host imprinting)。

站在人類的角度,我們或許會批評杜鵑「太不負責任」、「太殘忍」,但在自然界的角度,這是一種極端有效率的生存策略。透過把育兒責任外包給別人,杜鵑能把更多能量投入到繁殖與長距離遷徙中,成功地把自己的基因傳得更遠、更廣。

也難怪著名科學作家道金斯會在《自私的基因》裡提到:生命的本質,就是遺傳密碼如何最大化自身的延續。

聽見布穀聲,別只想「春天來了」,下次當你走進山林,聽見那熟悉的「布穀、布穀」聲,別忘了,那不只是春天的報聲,也是一種令人驚嘆的生命劇場。這場戲裡,有母親的果斷放手、小鳥的無聲競爭,還有演化數千萬年精雕細琢的智慧。

布穀鳥不是壞,只是牠的生命在演化的道路上,走上了與眾不同的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