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光
這件行書法帖,是北宋《淳化閣帖》所收錄的〈東晉武帝書〉,釋文:「比得譙王書,有欲仙語,吾答之如別。卿前云宜卿譙王,參之於眾,云公書(卿)。」出自孝武帝司馬曜手筆,雖有帝王的貴氣,但字裡行間少了清正的筆意。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三六一~三九六年),字昌明,晉簡文帝第三子,東晉的第九任皇帝。孝武帝四歲時被封為會稽王,咸安二年被立為太子,同年晉簡文帝逝,他繼位的當時只有十一歲;繼位之初由太后攝政,第二年的年號為寧康,十四歲時開始親政,改年號為太元。
孝武帝即位初期實施改革賦稅,並請謝安輔政,暫時保住了半壁江山。其中,有兩件大事改變了政局,一是有效遏制大司馬桓溫篡奪晉室,二是臨危面對淝水之戰仍鎮定自若,此戰是史上以寡敵眾的經典戰役。
然而,謝安死後司馬道子攬權,時年三十餘歲的孝武帝開始沉淪,彼時司馬道子恃寵弄權,以宗室譙王司馬尚之、司馬休之兄弟為心腹,一人偏執的結果,使得政局混亂。
歷史對孝武帝評價不好,《晉書》記:「溺於酒色,殆為長夜之飲……醒日既少」、「肆一醉於崇朝,飛千觴於長夜。」耽於酒色而誤國,並殃及子孫,其子智障,生活無法自理,《資治通鑒》載:「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於寒暑饑飽亦不能辨,飲食寢興,皆非己出。」因此,終致東晉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