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是乾隆帝的御書房,那裡曾經是寶藏之地。房間僅只八平方公尺大小,位於故宮養心殿之中。窗明几淨,簡靜雅致。
文/陳俊光
若談到乾隆皇帝,繞不開的話題就是「三希堂」了。
「三希堂」是乾隆帝的御書房,那裡曾經是寶藏之地。房間僅只八平方公尺大小,位於故宮養心殿之中。窗明几淨,簡靜雅致(如下圖)。
狹小的書齋,寶藏著三件矚目的書法名跡——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
乾隆帝喜獲這三件稀世珍品,因此特別闢室命名,名曰「三希堂」,並為此堂室親自書寫「三希堂」的匾額,以及撰寫〈三希堂記〉。
〈三希堂記〉起首,乾隆就明白的說:「內府祕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羲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遠時、皆希世之珍也。囚就養心殿溫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
乾隆帝文中用「囚就」一詞。「囚」即是囚禁,是一個人被囚禁起來。
乾隆帝被囚禁?是他自認被王氏一門三人的書法名跡囚禁著,是自己甘願地被囚禁。
這使我想到書畫金石名家鄧石如,也曾經刻了一方「有好都能累此生」的閒章!一個人有了嗜好,則甘心沉湎其中,願被嗜好所累。
「囚」與「累」,感覺負擔都很沉重。我覺得換個「樂」字取代較好,改為「『樂』就養心殿溫室,易其名」,則「有好都能『樂』此生」,樂在嗜好中則人生愉悅無負擔。
〈三希堂記〉文中乾隆帝又說:「彼三人者,同族同時,為江左風流冠冕。今其墨跡經數千百年治亂興衰存亡離合之餘,適然蒼萃於一堂。」
當年這三件稀世珍品,曾經聚於一堂,如今因戰亂分存兩地,不免感慨國家的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