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韓《中央日報》本月十五日報導,南韓打算在二○一七年試射第一個月球軌道飛行器。因為朴槿惠曾在總統競選時說過:「我們想把原定在二○二五年之前發射登月太空船的計畫提前,我們會在二○二○年讓韓國太極旗飄揚在月球上。」
報導說:南韓「教育科技部」將從今年起開始進行相關技術研究,計畫二○一七年試射環繞月球的軌道飛行器,二○二○年發射由軌道飛行器和登月太空船組成的探測船。
朴槿惠曾在總統大選時承諾,「將設立領導創造經濟的『未來創造科學部』」。她在元月十日進一步表示,「新設的『未來創造科學部』將專門負責科技政策,激活創造經濟」,暗示未來部將成為強大的部門,登月計畫應會從教育科技部轉到「未來部」執行。
由此的布局看來,南韓從科技研發到產學合作,上中下游都整併起來,的確有利於科技促進經濟,也是整個國家頃全力強化研發與設計,讓南韓企業受利的關鍵因素。這很值得一直討論「南韓能,為何台灣不能?」的台灣各界深思。
不過,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是,人類還需要登月計畫嗎?登月的概念,最早是小說家的夢想。一八六五年,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寫過一篇《從地球到月球》。但是這個夢想,一直到美蘇太空競賽白熱化之際,才真正實現。
蘇聯的「月球二號」於一九五九年九月撞擊月球,是第一個登陸月球的探測器。接著,美國的「阿波羅十一號」在一九六九年七月成功登陸月球,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和巴茲‧艾德林成為歷史上最早登陸月球的人類。一九六九年之後,先後實施過六次登月計畫,到一九七二年,「阿波羅十七號」執行了第六次之後,人類就再也沒有登月過。
美國總統歐巴馬兩年前,在美國深陷金融危機的時候宣布放棄登月計畫,因為美國已經將目標轉移到登陸火星的計畫。美國此舉是經過詳細盤算過的選擇,而南韓此刻宣布要登陸月球,對外顯然是要跟中國的太空技術一較高下,對內則有提振民心的用意。但就算如期實現,並不代表人類科技進步到達一個新境界,反而更顯現人類對地球資源浩劫的深度憂慮。
不論美國的火星計畫,或南韓的月球計畫,其實骨子裡都在思考:沒有地球的人類,要移居到哪個星球去?離地球最近的月球已經被證實不可能成為地球的替代品,因此南韓的登月計畫,就算是成功了,也不過是讓朴槿惠成為第二個約翰‧甘迺迪,因為他在一九六一年對國會演說宣稱,美國將在一九七○年以前,「把一個太空人送到月球上並把他安全接回來」。
南韓有能力做到幾十年前美國就做到的事情,那又怎樣呢?南韓為何不思考如何投資在地球上,讓人類可以住在這個星球更久呢?同樣的問題,其實也可以對甫連任成功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問,當然,也應該對馬英九總統提問。
請問諸位總統,你們的政策中,對保護地球永續的政策,落實了多少?台灣雖沒有那麼雄心壯志的登月計畫,卻也沒看到更積極的珍愛地球的環保政策。南韓至少已經成為亞洲第一個實施碳交易的國家,這幾年全力打造綠色科技。請問,南韓能,台灣為何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