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睡眠】夢與潛意識意象

  |2025.01.12
744觀看次
字級
夢境的內容往往是日常中經歷、感受或想法的投射。圖/123RF
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人都有做夢的經驗,做夢是大腦在睡眠過程中的一種生理與心理活動。圖/123RF
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人都有做夢的經驗,做夢是大腦在睡眠過程中的一種生理與心理活動。圖/123RF
咖啡因會使人難以入睡或淺眠對咖啡因敏感的人,下午3點後應避免喝咖啡。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人都曾經有做夢的經驗,就科學而言,做夢是大腦在睡眠過程中的一種生理與心理活動。人的睡眠分為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與非快速動眼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正常的睡眠狀況會由這兩種狀態交替循環。

潛意識(Subconscious)是指心理活動中不容易被直接察覺,但卻深深影響著人們行為、情感或思想的作用。意象(Image)是指在人的感知、思惟或情感過程中,具體或抽象的情感、記憶或思想的符號形式。那麼,做夢與潛意識存在什麼關係?

睡覺為何會做夢

睡眠在正常狀態下,每晚大概有4~5次的睡眠週期,可分為四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睡覺時會做夢,通常是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REM)階段,雖然在其他睡眠階段(如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也有可能出現夢境,但大多數的夢境是在REM睡眠中發生的。據研究顯示,睡覺時會做夢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大腦活躍 神經活動

在睡眠期間,特別是在REM睡眠階段,大腦並不是完全休息的。大腦神經元仍然在高度活躍,進行著大量的處理與訊息傳遞。這些神經活動會自發地激發不同的感覺經歷,並在大腦中形成圖像、場景及情節,這些就是在夢中經歷的事物。因此,夢境是一種由大腦神經活動引發的副產品。

‧記憶整理 訊息處理

REM睡眠對記憶與學習至關重要,在清醒時,大量的訊息與經歷會在睡眠中進行整理或儲存。在這個過程中,大腦會將日間的經歷與過去的記憶串連起來,並進行重新整合。這些記憶重組及整理的過程,常常會以夢境的形式呈現。夢境的內容往往是日常中經歷、感受或想法的投射。

‧情緒處理 心理恢復

做夢被認為有助於情緒的處理。在日間經歷壓力或情緒波動時,這些情緒和未解決的心理問題有時會在夢中出現。夢境有助於大腦對這些情緒進行處理和釋放,從而減少心理負擔,並讓人在醒來後,能夠以更冷靜的心態面對現實生活的挑戰。因此,做夢可能是生理過程的一部分,幫助大腦重建和修復。

‧創造靈感 問題解決

有研究發現,夢境可能與創造思惟與解決問題有關。夢境中的圖像和情節通常不受現實世界規則的限制,這些內容有時會促使大腦找到新的解決方案,或激發出創意與靈感。因此,夢境被認為是一種靈感,許多藝術家、科學家或作家都曾表示,他們的創意靈感經常來自夢境。

‧自我修復 生物功能

在REM睡眠時,大腦會進行自我修復與整理,包括代謝廢物、修復神經結構等,夢境是這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現象。大腦在休息期間保持一定程度的活動,有助於維持神經系統的健康與平衡,並促進大腦的功能恢復。夢境可能反映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挑戰或壓力,藉此幫助大腦找到應對的策略,這也是一種心理和生理上的保護機制。

夢境潛意識意象

潛意識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與榮格(Carl Jung)等心理學家提出。潛意識是一種不容易察覺到的心理活動,但它會影響人們的想法、行為和情感。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做夢是一種表達潛意識的方式,夢中的象徵和情境常常反映未解決的內心衝突與欲望,而這些可能是受到道德、社會規範及自我防禦機制的壓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夢境是提供人們內心狀態的重要線索。

榮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認為夢境不僅僅是個人潛意識的表達,還包含集體潛意識的內容。這意味著夢境中的一些象徵和模式可能是人類共同經驗的一部分,反映了更深層次的心理結構。他強調,夢境的象徵可以幫助探索自己未發現的潛能,並在心理成長過程中獲得啟發。透過夢境的潛意識意象,可以了解自己的潛在動機、恐懼、焦慮或欲望,從而促進自我認識與心理療癒。

睡眠品質與健康

說到睡眠,不僅時間要足夠,品質也很重要。人體有「生理時鐘」的節奏,如果生活不規律,生理時鐘就會變得不穩定,睡眠與覺醒的節奏就會受到干擾。生理時鐘不僅決定睡覺時間,還會調節激素分泌和生理活動,為睡眠做準備。

影響睡眠的原因

當自律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受到壓力刺激,使其優先於副交感神經時,能夠消除大腦疲勞的非REM睡眠會隨之減少,變得難以入睡,即使入睡,也無法獲得足夠的非REM睡眠,因此會在夜間多次醒來。所以,良好的睡眠品質不僅可以消除疲勞,還可以調節荷爾蒙、自律神經系統,以及提升免疫力。

是否曾經明明睡飽了,卻依舊感到疲倦?這可能是因為沒有獲得「優質睡眠」。為什麼睡眠品質很重要?睡眠不僅是讓身體休息,還能讓大腦休息。睡眠包括兩種性質不同的睡眠:REM睡眠與非REM睡眠。REM睡眠是一種淺睡眠,身體處於休息狀態;另一種非REM睡眠是在深度睡眠中,腦電波活動較低的大腦休息狀態。

什麼是「優質睡眠」?就睡眠品質指標而言,要保持規律的睡眠與甦醒節奏,維持必要的睡眠時間,能讓精神及身體狀況更良好。如果就寢後不用花太多時間就可以入睡,且睡眠中較少醒來,早上清醒時,就會感覺精神飽滿。因為良好的睡眠品質會增加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並藉由與交感神經系統的平衡來消除疲勞。

如何改善睡眠品質?生活習慣是睡眠品質的重要因素,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睡好覺的訣竅是睡覺前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在睡前1小時前,洗個熱水澡,放鬆身心,可以提高睡眠品質。壓力是睡眠的大敵,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比如聽音樂、閱讀、靜坐冥想等,藉此改變心情,避免壓力累積。

此外,飲食也會影響睡眠,睡前避免吃宵夜,因為消化作用會妨礙入睡。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也是一種利尿劑,會使人難以入睡或淺眠,還會使人半夜甦醒,對咖啡因敏感的人,下午3點後應避免喝咖啡或茶。再者,營造舒適的環境也可以提高睡眠品質,重點是合適的「寢具」、「溫度/濕度」與「光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