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便利超商是超級大怪獸,吞噬全國的雜貨店後,現在正在拆食便當業、早餐業,開始賣起衣服,原本也計畫賣保險,幸好在最後關頭被擋了下來,否則恐怕又有一批保險業務員要失業了。
日前發生《商業周刊》因統一超商物流系統「配送不及」的事件後,讓人意識到台灣兩大超商系統已成為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業體系,但它在台灣社會中所發揮的功能並非僅限於商業行為。以新北市政府從元旦開始實施的「幸福保衛站」為例,超商已承擔部分社會福利工作者的角色,提供每餐八十元以內的主食餐點給有需要的少年及兒童食用。超商體系以前也曾在學童上下學的安全通道及代叫計程車等與安全守望相關的工作上,有所貢獻,尤其是已持續多年的零錢與發票的勸募工作,更是公益團體重要的支柱。如果某一天立法院通過廢里長選舉,改由便利超商店長代替,也不會讓人覺得驚訝。
早年,遍布各大街小巷的雜貨店,老闆兼任里長的案例比比皆是,「柑仔店」外面的空地或騎樓下,經常是社區敦親睦鄰的交流站,社區內的孩童餓了就到雜貨店賒個罐頭、花生米回家配飯,此一情景中年以上的民眾應該不陌生。可惜的是柑仔店這個台灣庶民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景點,已被便利超商替代了。
不只柑仔店消失了,賣文具雜誌的小商店也不見了、小麵包店變少了,當便利超商多賣出一份便當、關東煮、飯糰或三明治時,就代表又有一家便當店或早餐店少收入幾個銅板,而這麼多的老闆「失業」,換來的卻是便利超商時薪一百零五元工讀生的就業機會,這樣的結果究竟是進步或退步?
便利超商的興起,當然是因為它滿足了社會的需求,尤其是政府不斷的加持,讓便利商店代收各類款項、代辦駕照換發,使其發揮整合行銷的功效,更加速其他「銅板商店」的滅失,導致台灣的零售通路集中在兩大超商系統的手上,連網路購物的取貨點也以超商的據點為主。
超商系統不但控制我們的腸胃,也壟斷了我們的精神糧食。在「銅板商店」沒落後,便利超商已成為平面媒體最重要的零售通路。受限於空間,店家對上架的商品當然會有所篩選,因此通路不但「審查」我們吃的、喝的、使用的物品,也決定了那些報章雜誌可以被納入通路販售或擺放在哪個位置。以往,這些選擇由個別商家決定,因此還可以維持多元面貌,但便利超商是由其總部統一決定採購廠商、統一品類、統一定價,結果從台灣頭到台灣尾,看到的店門口設計到內部擺設、貨物品項,都大同小異,不見多元。
由於兩大便利超商系統已成龐然大物,個別生產者早就喪失了議價的能力,產量少的小工廠除了作出特色改走網路行銷外,根本上不了便利超商的貨架,如果社會不能從《商業周刊》事件中反省大型連鎖超商的利弊,不出數年台灣恐怕再也找不到小商店的蹤跡,未來,全民吃同樣的食物,用同樣的物品,看同樣的報紙、雜誌、書籍。小本創業的夢想,恐怕也只能從夜市擺攤或網路中去尋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