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慶端午,獻上深深祝福 |2022.06.03 語音朗讀 1575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端午應景的香包。圖/中央社 社論端午節有逾兩千五百年歷史。本來它只是中國民間信仰與生活習俗的一部份。想不到二○○五年韓國把「江陵端午祭」申請了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之後,整個中華文化圈都「炸鍋」了。在華人的認知裡,明明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端午節,明明是出自於湖北秭歸屈原故里的民俗,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傳統中華文化,怎麼就被韓國搶了頭香,占為專利。於是中國大陸的文化界奮起直追,在二○○九年也申請通過了將中國的端午節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時韓國也趕緊澄清,韓國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江陵祭」的活動,主要是祭祀地方保護神和傳說中的英雄,另有民眾娛樂節目,如音樂、舞蹈等。舉辦的時間是從每年陰曆四月十五日到五月七日,與中國的端午節相近,乃於一九二六年更名「江陵端午祭」。由於兩國都申請通過了非遺,爭端總算平息。但端午節的意義反而因此使更多人了解得到突顯。華人更加重視端午節背後的文化意涵。端午的起源有九種說法,包括祭祀龍圖騰、紀念屈原、蓄蘭沐浴、紀念介子推、勾踐操練水軍、紀念伍子胥、祭祀先祖、紀念曹娥、源於夏至等。但多數人還是最認同屈原說。端午節的活動裡,吃粽子是為了避免水中魚龍去吃投江的屈原身體;而龍舟則是為了驅趕水中魚群,保護屈原。當然,端午也與傳統的十二節氣有關。這正說明端午是起源於南方夏日開始之時,因此插艾草、喝雄黃酒、掛香包、小孩繫五色絲線等,都帶著長江楚文化的色彩。後來的文學作品中,更不乏以此為原型而展開的創作,《白蛇傳》即是其一。端午節習俗要掛香包。圖/新華社我們不應該小看端午民俗背後所代表的文化意涵。粽子與龍舟所代表的,是人們對一個愛國詩人的敬意與愛惜,即使屈原在政治上是一個失敗者,是一個愛國救國不成而投江的詩人,但他理想主義的原型,卻是民間崇敬的一種價值觀。質言之,一個國家如果只重視現實利益與個人名位,會很容易變質成機會主義者,整個社會將失去義利之辨,喪失道德高度,更失去明確的價值觀。而價值觀的崩毀,是萬劫不復的。當國家有難,人人自保自利,國家怎麼可能長存呢?因此,熱鬧民俗之中所隱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才是最值得珍惜的。民間將嚴肅的價值觀放在常民的生活裡,變成通俗化的教育,讓孩子學習一種人格典範,不知不覺的接受,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智慧。有意思的是,韓國之有端午節這樣的祭典,有研究指出是來自中華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唐宋元時期,數百年之間,中華文明隨著文化交流與華人移民,傳播至東亞各地,不僅韓國,新馬、印尼、日本乃至全球華人散布之地都一樣。韓國的端午是否與此有關尚難定論,但韓國傳說是太祖王建在建立高麗時,為討伐神劍而處於危機,後來有兩名僧人加以解救,因此開始有祭祝大關嶺城隍的端午祭。不管韓中兩國的端午起源是否連結,然而對節氣、水源、稻作、農業文明、人文精神、感念先人的重視,卻是一樣的可貴。端午時節,台灣恰逢疫情在危疑時刻,我們願在此特別獻上深深的祝福:「五月五,慶端午,願國人,平安健康幸福。」端午時節的龍舟競賽。圖/王淑君 前一篇文章 社論--太平洋可容幾國 下一篇文章 社論--力阻俄烏之戰長期化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俄羅斯公主 安娜斯塔西亞2025.01.1402千年首見 敦煌華蓋真實還原2025.01.1503佛光緣美術館義工 發心服務培福2025.01.1404【時光重逢】枯荷猶傲骨2025.01.1705【視覺DJ】烏龜上樹2025.01.1906普門寺法筵會 感謝護法委員、菩薩義工2025.01.1407南屏別院歲末聯誼 年慶春喜感恩星雲大師2025.01.1608【論愛談情】愛自己不等於 自戀2025.01.1409無畏百年水災 維也納防洪有術2025.01.1410佛光山印尼佛教學院 第一屆開學2025.01.1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社論--海鮮與海峽的距離社論--裴洛西風雲社論--「一生懸命」與「命懸一線」社論--人口問題新挑戰社論--發揚台灣的特色資本社論--火速準備 預防糧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