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農蔡淑真 圖/記者楊慧玉
南澳山區的原住民保留地,長久以來從事段木香菇栽培,為全台四大產區之一。事實上,早期段木香菇在許多地方都有栽培,但由於段木取得不易,且一年僅冬、夏兩季可生產,在經濟效益不足等因素下,菇農不是改以環控設施太空包生產,就是走向沒落。
然而,段木香菇依然是南澳山區主要經濟作物,此地的泰雅族至今仍延續栽培,所產香菇吸收天地精華,手工摘採後,以段木柴火烘烤十二個小時,香氣就是不同,果不辜負「香」菇之稱。
南澳香菇主要以杜英、楓香、相思樹等段木栽培,所謂段木,是將木頭鋸成一段段,約莫一公尺長,段木上打洞後植入香菇菌種,水分、濕度充足時,必須「倒香菇」,將段木上下顛倒擺置,或是敲一敲段木上方,「搖醒」沉睡的菌種,提醒它們該是生長的時候,頗為有趣。
在簡易的黑沙網覆蓋下,菌種靠著段木的養分生長,菇農蔡淑真笑說,不需要有機驗證來掛保證,因為過程本來就不能用藥、施肥,全靠自然的作用力。夏季溫度高,香菇品質較差;冬季連幾天乾冷,就成了賣相最佳的花菇,一年的收入幾乎就靠著冬季這一搏。而原住民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以及順應自然的栽培模式,不會造成山林過度負擔。
雖說鄰近蓊蓊鬱鬱的山林,但同樣也面臨段木難尋的問題。蔡淑真指出,去年從台東運了一批上山,近年她還開始自己種樹,試圖找出長久之計。畢竟已是那麼久的產業,早就做出口碑,儘管價格比一般太空包的香菇高出許多,又面臨大陸香菇競爭,但這裡的香菇卻不用行銷、找通路,光是老客戶口耳相傳,貨還沒出南澳,就被一掃而空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