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筆鋒 圖/記者楊慧玉
文/記者楊慧玉
南澳三面環山,前臨太平洋,大山大海的景致在一個框景中便能盡賞。但僅僅如此絕不能盡興,環視三百六十度視角,頭頂的天、腳踩的地,無一不成風景。以濃妝淡抹的蒼翠與蔚藍為底,聚落、花海、漁船……各自散發魅力。
山海之間,沃野千里,多數住民以種植水稻、瓜果營生。巍峨的山區,屬原住民保留區,多栽培段木香菇;既然臨海,又有黑潮流經,海洋資源豐富,漁業興盛。區域中,泰雅族、漢人、葛瑪蘭、平埔族都依其專擅,各自找到安身立命的處所。
層層疊疊的高山,是原住民保留地,意味著不宜開發;境內國有地占地遼闊,也意味著不利開發。開發既是「不宜」又「不利」,南澳的利基,便在於上天所賦予的天然資源。但在工商業日漸進逼,許多鄉鎮節節敗退之際,南澳是否能永久守護難能可貴的淨土?對住民而言,會是層層考驗。畢竟地方的開發,總造成正反兩方對立,若無遠慮,必有近憂。
蘇澳地區農會推廣股長吳筆鋒指出,為因應加入WTO,政府推行休耕補助政策,南澳許多耕地因此休耕。長期休耕的農地得以休養生息,遂成為有機農業、有機村發展的契機。
尤其,近年政府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鼓勵休耕地復耕、請老農將土地租給有意願耕作的農民,為原本沉寂許久的農村注入活水,一些尋覓良田而來的「新移民」,以及重新燃起鬥志的老農民,紛紛投入。而順應「食尚」,以及南澳公認的純淨,「有機」便成為他們共同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