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林社區總幹事林震科 圖/記者楊慧玉
你或許不知道「桐林村」,但一定知道吳寶春的酒釀桂圓麵包;而這位榮獲世界麵包大賞的師傅,所嚴選的食材桂圓,便是來自桐林村。
位於霧峰東北方群山之中的桐林村,主要的產業幾乎清一色是龍眼與荔枝,品質在市場上向有口碑,採訪當日的龍眼拍賣價格高達每公斤兩百五十至三百元,而農人對於自己的農產也有著「如果說我們是第二名,就沒人敢稱自己是第一名!」的自負。
不過,桐林村地質的膠結性與抗侵蝕性都不佳,屬台灣有名的惡地系之一,前陣子蘇拉颱風過境,在豪雨沖刷下,原本就易崩塌的山坡有幾處坍方,大片黃泥、香蕉林與一顆顆礫岩隨之流瀉,與天拚搏的農民,得努力和土地維持「友善」的關係。
「盡量少建設」是桐林社區發展的共識。九二一地震後,受損的桐林村希望藉由產業升級重整家園,在別處社區紛紛邁開步伐之際,桐林社區幾位熱心的夥伴,利用周五晚間聚集開起「山水會議」,討論社區的未來。
在缺乏經費下,最為速效的綠美化、髒亂點整理,成為首先著手改造的工程。過程中,自掏腰包的、自告奮勇的、送餐送茶水的,甚至是捐出空間供聚會使用的,都是最溫暖的鼓勵。尤其是「創意工坊」,從外觀、排水溝、地板到一桌一椅,完全不假他人之手,都由居民親手完成。
居民發揮創意,將唾手可得的枯枝、落葉、種子這些大自然素材,製成一件件生動活潑的木藝品,而村中的「龍眼伯」、「荔枝嬤」則化身桐林的代言人;象徵生物鏈完整的村鳥──貓頭鷹,也融入木藝之中。
「阮靠這片山林吃穿,我們要的是有生態、有文化的社區,而不是光鮮亮麗的建設,破壞這裡的環境。」桐林社區總幹事林震科說道。而預約來參觀者,林震科也會先了解他們想看的是什麼,若屬性不相投,他甚至勸人不用來了!
社區營造的過程總是「心苦」大於「辛苦」,勞力付出是「歡喜做甘願受」,但遭人猜疑動機不純、必然有利益可圖等流言蜚語,最具殺傷力,也最易教人灰心。所幸幾位夥伴相互打氣,也有居民將他們的付出與社區的改變看在眼裡,送上溫暖,得以走入第十個年頭。
儘管桐林社區的發展仍有分歧,但林震科說,設定自己的目標,找到自己的定位,針對社區長遠發展所需去做比較重要,其他的,就不必多說了。
台中後花園
青桐林生態產業園區緊鄰地震崩塌斷崖特殊地形、九二一後畫設的九九峰自然保留區,沿途不乏奇峰嶙峋,並可遠眺九九峰群。著名的「一線天」,兩側岩壁上感覺Hold不太住的礫岩,幾乎呈垂直向天空延伸,行經其間頗感壓力。
「青桐林」在日治時期青桐遍布,如今雖有許多轉為栽培果樹,但春夏之交,仍可見雪覆山頭、桐花紛飛的景象;也可賞樟樹、櫻花,還盛產當地人稱為「頭筍」的箭竹筍,足見採集時的危險與辛苦。
鄰溪之處,鳥況、蛙類、昆蟲、蕨類等生態尤其豐富,緊鄰的九九峰自然保留區中少有開發,得以保有生物多樣性,諸多植物為台灣原生種,保育類動物也安身其間,極具地質、生物、環境教育價值,可謂台中市的後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