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以線性構成與顏色管理,呈現出序列的敘事空間結構。圖/記者楊慧玉
台中霧峰舊稱「阿罩霧」,因東半部山區經常煙霧繚繞而得名。曾是國立故宮博物院舊址所在;最高民意機關「台灣省議會」設置於此;引發九二一強震的車籠埔斷層亦行經此處。
霧峰道路筆直寬廣,路旁兩排高聳的大樹,展現大器又隱含歷史軌跡的景致;以車籠埔斷層為界,錯動出一高一低的落差,是亟須撫平又難以癒合的傷口。歷經文明與自然的加減法則,霧峰雖有起落,但憑藉長久累積的資源以及草根旺盛的生命力,已然乘風而起。
脈動
舊傷啟示錄 921地震教育園區
一條長達一百零五公里的裂縫,是地球自然的脈動痕跡,卻是千萬人無法撫平的傷痛記憶。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台灣中部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三的強震,等同四十六顆原子彈的威力,造成上萬人傷亡,天搖地動中,親人離散;家園、道路、山川,皆在一夕之間灰飛煙滅。
車籠埔斷層錯動抬升,位於斷層帶上的霧峰光復國中被掰成兩半,從學校一旁的乾溪河堤,經過運動場、校舍,穿過校門、馬路向北延伸,在運動場及校園的斷層長度達三百四十公尺,形成高低落差約二點五公尺的破裂面。災後,緣於該處地震走過的痕跡保存完整,便於現址規畫改建為「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成為地震教育的活教材。
由建築師邱文傑所設計的教育園區,意圖將大地的傷口與人們的哀傷,用建築的針及隱藏於大地的線縫合,期許能擺脫傷痛,迎向光明的未來,建成後屢屢獲獎。
進入車籠埔斷層保存館的入口,幽黯的氛圍代表著曾經的傷痛,在理解地震成因的同時,也彷彿走入時光隧道,重憶起多年前那一晚的驚駭。保存館循著斷層走向而建,怵目驚心的裂縫,遠觀猶如已然癒合卻無法撫平的傷疤;往內部探去,當時擠壓隆起的地表、彎曲的地層剖面,歷歷在目。為了怕破壞大自然的原創,館中所呈現的一切,都由地質學家帶著工人以人力一鏟一鏟清理出來的。
全館沒有梁柱,而是以八十二塊特製的水泥板塊組成,上下交錯的鋼索象徵縫線,縫合大地的傷口,從縫線中透出的陽光,彷彿撫慰著傷痛,也帶來希望;地板的顏色也從入口的黑灰色,轉換為米白以及黃色,引領人們邁向光明。
除了破損的操場以外,現場也能從扭曲、毀損的教室,窺見大自然毀滅性的破壞力。原本堅固的鋼筋水泥恰似水波般傳遞著能量,呈波浪狀起伏。影像館與重建紀錄館也充分令人意識到人類的渺小。在目睹地震破壞的威力後,地震工程教育館、防災教育館從務實面提醒人們,必須注意的災害以及防治之道。
不等距的鋼索、缺了一小角的廊簷,是為了給樹木留下生長空間。經過殘酷的血淚教訓,人們更懂得敬畏大自然的力量,並學會尊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