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農王鴻泰(左)、王泰鈞(右)兄弟 圖/記者楊慧玉
香米的故鄉
許多鄉鎮搶封「╳╳的故鄉」之名,常發生鬧雙胞的窘況,但誰是誰非無從追溯。然而,霧峰卻不一樣,稱它為「香米的故鄉」沒有爭議,也無鄉鎮與之爭鋒。
由霧峰農業試驗所培育成功的「益泉香米」,初期便在霧峰試種,並與當地專業農民合作觀察研究,訂定栽培管理標準流程。因為氣候適合,技術也逐漸成熟,霧峰香米不僅名氣響亮,更建立起全台最大的香米專業區。
散發著淡淡芋香,口感比一般稻米更帶Q勁的香米,由於易倒伏、產量較低,讓許多農民望之卻步;也因為如此,香米市場價格一向較高,普及程度始終受限。
從開始便參與「益泉香米」試種的農民陳瑞明表示,香米耐旱、抗病蟲害能力佳,又不重肥,其實不難栽培;但若要求產量,品質就會下降,直接影響香度與Q度,所以農民必須有求品質的決心。此外,田間管理重視肥料與水分控制,但一般農民習慣「下重肥」,反而是揠苗助長,是造成倒伏的主因。
在霧峰,優質的香米還被釀製成清酒,其中「燒酎」及「純米吟釀」兩款,分別榮獲德國國際烈酒金牌獎及法國巴黎國際酒類銀牌獎,再創香米的附加價值。
金針菇王國
曾經,金針菇是有錢人才吃得起的食材;如今,它已是平價普及的農產品,這代表著栽培技術純熟了,產量提升了,但相對的,農民的利潤也被壓縮了。
霧峰的菇業從早年大量外銷洋菇罐頭開始崛起,那是霧峰菇農辛苦又美好的年代,爾後,從日本引進金針菇,在機械化後暴量成長,囊括全台產量三分之一,至今雖仍為全台獨大,但已落入紅海浮沉,復以「韓」流注入台灣市場,競爭更是白熱化。以量取勝成為菇農目前致勝的手段,但投注的設備成本所費不貲。
菇類栽培多採環境溫度控制,金針菇的成長期約一個月,除了催芽期溫度控制在攝氏十五度外,其餘抑制、套袋、生長、採收時期,則須控制在攝氏四至七度,所耗費的電能相當可觀。
本已辛苦經營的產業遇上油電雙漲,更只能在微利中求生存。「去年七月的電價為一百二十萬元,今年就漲至一百八十萬元。」第二代菇農、得旺農場場主王鴻泰與王泰鈞兄弟,無奈道出菇農日漸沉重的負擔。
王泰鈞表示,台灣金針菇產業的利潤從以前的百分之五十,壓縮至目前的百分之十五;而近年,韓國菇農在其政府補助下,得以與台灣菇農在價格上競爭;中國大陸的菇業發展迅速,內需市場輪不到台灣分一杯羹,使得台灣菇農面臨的處境更為嚴苛。
霧峰的午後,一輛輛載著菇類的「菇仔車」忙著收貨,生氣蓬勃的景況,讓人想像不到產業所面臨的困境,但霧峰在地人說:「以前可是擠得水洩不通!」
儘管是微利,但承接的基礎還在,王鴻泰兄弟打算繼續拚搏,一步一腳印,期待逆風再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