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以東豐有機米馳名,對東豐社區而言,「有機」不僅是一個名詞,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要老農接受有機概念,常是推廣過程中最難跨越的藩籬,東豐有機米的發展也不例外,東豐里里長曾國旗轉而從下一代的教育著手,將有機融入鄉土教學,與玉里樂合國小合辦「有機學校」,讓孩子體驗有機米的栽培過程,明白「汗滴禾下土」的勞苦;當一期耕作結束,換得餐桌上晶瑩噴香的米飯,孩子成就感十足,友善環境的概念已向下扎根,也影響家長與周遭長輩。
曾國旗表示,許多年輕人遠赴都市發展,農村中隔代教養的情況普遍,透過體驗,孩子若懂得彎腰,便能學會謙恭;能體認長輩耕耘、養育的辛勞,就能心懷感恩,懂得尊天敬土。
在糧食自足隱憂與基改食品橫流下,除了稻米外,區內也開始種起原生種小麥、黃豆、黑豆等,同樣採有機方式栽培,第一年失敗,今年收穫七成,曾國旗頗為振奮:「這宣示著,台灣的土地也適合栽培這些雜糧!」他計畫未來繼續擴大雜糧有機栽培面積。
「農村的產業是基礎,有了穩定的生活才能考慮生態。」曾國旗指出,唯有透過其他產業的結合、社區的參與,才能全面推廣有機,將其內化成一種生活態度。社區今年三月與主婦聯盟、喜願小麥、聯華麵粉合辦「小麥音樂會」,未靠政府補助,所有工作由社區居民自行認領,並由當地高中及中小學學生擔綱演出,「當圓滿落幕的那一刻,居民都好感動!」
草根的力量也摻和了玉溪地區農會的協助,包括輔導居民製作手工藝、染布、研發地方特色料理等,農會推廣股股長陳文斌認為,農村發展要有新思維,才能吸引年輕人回鄉。
陸陸續續地,像曾國旗這樣的年輕人回來了,為農村挹注延續的活力,開創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