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是農民一輩子的依賴。」從慣行農法轉作有機栽培,對農民而言豈止
「掙扎」,過程中如何「求生」,才是長久存續的關鍵。
玉里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是花蓮地區最先成軍的產銷班,所建立的「東豐有機米」可說是有機品牌中的老前輩。身為拓墾者,幾乎有機之路所經歷的浮沉都試煉過;如今雖卓然有成,但仍不改開創性格,開始栽培起雜糧,以因應氣候變異下,台灣進口「黃小玉」受制於人的窘境。
有機農業雖是恢復老祖宗的栽培方式,但滋養有機作物的有機肥,則必須隨著科學進化。傳統以生雞糞等未經處理的排泄物作為肥料,不但危害環境衛生,農產品也恐受汙染,因此,在發展有機農業的同時,有機肥的供應成為重要的一環。玉里有機米第一班成立後兩年,所屬花東有機肥生產合作社也相繼設立,並成為評鑑中的常勝軍。
身為有機米第一班班員,也擔任有機肥合作社經理的曾國旗,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業,原在台北任職建築設計師,因父親曾文男施作有機肥廠房險遭活埋事件後,二十七歲便返鄉接手相關事務。
然而,歷經班員收穫不佳萌生退意;有機市場未開,產品滯銷,嚴重虧損;農地遭鄰田汙染,經有機驗證產品驗出農藥殘留而商譽受損……種種挫折,讓曾國旗一度想放棄,卻又不捨父親辛苦開創的基礎,於是他選擇重新歸零,篩選出地形絕佳的土地進行有機栽培,在政府開放民間有機認證後,以七公頃土地為起點。
無論是產銷班成員、耕地所處位置,到內部品質篩選,皆經嚴格控管,如今,有機耕作面積已達八十公頃,除稻米之外,其中二十公頃輪作無基改小麥、黃豆、黑豆等,以活化耕地,並就近供應國內市場,降低飄洋過海的運輸里程。而玉里鎮公所推動的「玉里米」鎮產標章,為當地農產的安全與品質控管掛保證,更增加消費者對玉里米的信心。
米糠、稻殼、豆粕等農牧業廢棄物,經過檢測,密閉發酵,再通過八大重金屬檢測做成有機肥;歷經市場千錘百鍊的有機米,玉里的有機農業已深耕於生活,田間有青蛙、有魚的兒時記憶重現了,這裡的「有機」不是名詞,而是動詞!
無毒火龍果 脆中帶甜
七至十一月為火龍果產期,它是耐熱耐旱的水果,儘管外形驃悍,螞蟻、蝸牛卻沒在怕,最愛它的嫩芽;夜蠹蟲也摸黑夜襲,果農李清秋苦笑說:「只能犧牲睡眠一尾一尾抓,不然就是眼睛閉閉,給牠吃啊!」農人甘願將百分之二十的收成自動繳械,人與生物的平衡點,靠他們小心拿捏。
曾是八七水災受災戶的李清秋,從嘉義竹崎移民玉里,種植火龍果近二十年。為拓墾藍海市場,七年前開始改採有機栽培,苦撐三年沒有收成的日子,不斷從失敗中汲取經驗,終於在栽培技術上有所心得,收成與銷售都逐步上軌道。
李清秋栽培的有機火龍果不同於一般軟綿口感,而是脆中帶甜,甜度可高達二十二度,曾創下每公斤兩百三十元的全台最高價。他說,種有機沒有輕鬆一點的撇步,基本條件就是「刻苦耐勞」!
成果得來不易,李清秋對於品質與口碑更是謹慎看待。擔任玉里果樹產銷班第五班班長的他,帶領二十一位班員穩紮穩打,班員中有十一人採有機栽培。產銷班嚴格的分級制度已達龜毛程度,從大小、外觀、內在美等林林總總,共分成二十四級;光是保護的套袋就嘗試過二十種,但也因此深獲消費者信賴,打造玉里火龍果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