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森 耕鋤黃金傳奇

楊慧玉 |2012.07.28
1962觀看次
字級

「千年草,萬年種。」這是德森有機農場主人黃德森幼時幫父親除草的經驗,在栽培有機金針的過程中,他更深切體會。

黃德森從小身體就不好,二十幾歲蕁麻疹病發後,斷斷續續糾纏難以根治。民國七十二年,原本從事農機具修理的他決定上山務農兼養生,於是在六十石山購地種金針,收益不錯,但身體卻未見好轉。

八十七年,消基會公布市售乾燥金針含二氧化硫過高,消費者信心潰散,驚醒了黃德森,原來自己採用的栽培和加工方式是這麼不健康,他將金針全數丟棄,當年年底決定改做有機栽培,也開始研究不以二氧化硫保色、保鮮的加工方式。

金針要做有機栽培,在當時是異類,黃德森只能自己摸索,他回想父親以前在沒有農藥、沒用化肥的年代是如何栽種的?一方面嘗試找回老祖宗的耕耘智慧;一方面在農地做實驗,比如抑制病蟲害,無論竹醋液、菸草水、辣椒、米酒…甚至是不同的組合,他都一一嘗試,還設計實驗組、對照組,認真地做紀錄。

無硫金針的加工方式與銷售更是考驗。剛開始,黃德森在採收期每日記錄加工過程的日照、溫度與時間,歷時年餘,才摸索出能兼顧保存與色澤的技巧。在此之前,有消費者因為產品色澤太黑,指控他賣過期的金針;也有同業笑他「頭殼壞去」,但站在生產前線的黃德森清楚,這是他所要追求的健康!

賣不出去的金針自己當茶喝,黃德森的蕁麻疹竟不藥而癒,他不清楚箇中緣由,但看清楚了方向。九十七年,德森農場獲得有機認證,他雖擔任產銷班班長,也大力鼓吹,但至今除了鄰山的「黑暗部落」之外,並無追隨者,原因是每年花三、四十萬元僱工除草的人力成本實在太高。

本來栽培三甲地的黃德森,如今減至兩甲,另一甲則用來種樹造林,做水土保育。儘管可預見未來樹木成蔭後,不利金針栽培,但他說:「這樣對環境比較好!」

近十五年的堅持,黃德森想散播、傳承的,其實就是「健康」二字,包括人與土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