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記者楊慧玉
在只見雜草不見鳳梨的有機鳳梨田裡,巴錦楙笑說:「我們不是懶惰,只是那塊才除完,這塊又長起來了。」在農夫市集裡,許多消費者質疑台灣是否有真正有機農產品,巴錦楙自信滿滿地說:「我種的有機鳳梨絕不遊走紅線,一定要做到百分百。」
巴錦楙原從事高科技產業,離開台積電時已擔任經理職務,「跨界」投身有機鳳梨栽培並非一時興起,而是不捨土地遭到化肥、農藥蹂躪,他想找出一條「種有機也能賺大錢」的路,讓農民可以顧腹肚,也讓土地可以重獲新生。
「理想」往往要面對「現實」的挑戰,稍為「讓步」通常是無可避免的選擇,但巴錦楙卻怎麼也不肯妥協。有機栽培最難纏的對手,是除也除不盡的雜草,雖然可以選擇覆蓋雜草抑制蓆,但恐怕阻礙土壤呼吸,因此儘管所投注的人力成本高達總成本的五成,他還是堅持不使用。不僅如此,巴錦楙還特別挑選扎根較深的雜草(綠肥)栽培,一方面盤固土壤、抑制其他雜草生長;一方面讓土地獲得最天然的養分。
巴錦楙從未將自然界的任何一員視為敵人:「牠們為了生存也很辛苦!」為解決病蟲害、鼠患,農場裡的三位科技農民展開一連串農地實驗。研究以大蒜萃取液及苦楝油作為蟲害防治利器;因不忍殺生,故不用老鼠藥,改用補鼠籠,又餵老鼠吃豆餅,但效果有限,今年索性削些次級鳳梨請牠們吃,在享用香甜的鳳梨大餐後,鼠輩們竟然懂得口下留情,不再亂啃等待上市的鳳梨。
四年多來,有機鳳梨栽培的難題一步步獲得解決,田間生態也應有盡有,但銷售卻面臨瓶頸。一顆兩、三百元的有機鳳梨,再如何有益健康、如何香甜細緻,如果消費者無法理解背後的價值,就不會花錢購買。儘管至今仍處於虧損狀態,但巴錦楙說,他還想再努力一下、再堅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