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南國小學童快樂藍染DIY。
圖/大菁農場提供非報系
山中藍寶 大菁染料發源地
渲染著飽和的綻藍,如藍天白雲般清爽,又如海洋浪花般交織著深邃與淺白,千變萬化的藍染,擁有亙古的魅力,幾經時代漂洗,淬煉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提到藍染,許多人會想到三峽;但鮮少人知道,基隆暖暖是台灣藍染「染料」的發源地。多山、霧重的暖暖,早於一八三○年便開始栽培藍染的原料─大菁(又稱馬藍),歷經五十餘年輝煌,期間,甚至數度位居台灣外銷金額之首,可見當時盛況。
大菁根系不發達,須藉由葉片絨毛吸收水分,特別適合栽培於雨水充沛的陰濕山區,暖暖全年降雨天數高達二百天以上,是培育優質大菁最佳的地區,所製成的藍靛染料顏色美、有光澤,雖然價格比一般貴兩倍,仍然搶市,除了供應當時藍染極盛的三峽之外,還外銷華中並經由絲路銷往中東。極盛時期,區內「青行」林立,鄰近的平溪、瑞芳、汐止一帶種植大菁者亦運送至此,暖暖遂成為染料集散中心,時人更以「九萬十八千」形容當地人家極為富裕。
但一八六六、六七年台灣北部乾旱,造成饑荒,民眾生活困苦,英吉利洋行伸出援手,為農民擔保向銀行貸款,並從福建安溪引進製包種茶與鐵觀音的茶樹供農民栽種抵償借款,大菁農民自此轉作茶葉,大菁產量不再成長;一八七○年清廷解除基隆煤禁,礦工業興起,不僅大菁,連茶業也逐漸式微;到了一八九五年,德國研發出化學染料,不但顏色多樣又能大量生產,幾年之後,暖暖大菁產業終至走入歷史。
百餘年後,煤礦面臨深層開採,礦災頻傳,礦業在輿論與工業轉型訴求下相繼收坑,而以往的大菁雖仍零星存活於暖暖山區,但製作染料的技術卻早已失傳。
大菁農場就是為找回失傳的染料技術而成立的,目的不為營生,而是為了文史研究。農場主人王國緯的祖先於清朝嘉慶年間,從泉州安溪移民至暖暖,以種大菁、製染料為生,直到父親完全離農,他本身則是煤礦業退役人員。大菁雖不再製成染料,但仍與生活息息相關,王國緯說:「大菁可以治療香港腳、腮腺炎、嘴破,是實用的藥用植物。」
王國緯於是大面積復育大菁,並從古籍資料、訪問耆老著手,卻屢試屢敗。因緣巧合下,與台灣工藝研究所研究員馬芬妹合作,民國九十年終於得償宿願,重現老祖宗的萃取技術,也意外成為台灣當時唯一能栽培大菁、製作染料的「業者」。
由於製作染料耗時費力,王國緯在研究告一段落後功成身退,回到農場「說故事」,向孩子介紹大菁的種種以及它與人們生活的連繫。而重現江湖的染料萃取技術,在馬芬妹和他的推廣下,在台灣各角落生根。
從不做廣告的大菁農場鄰近暖東峽谷,除了一幢鐵皮屋以及屋外方便遊客活動的草皮之外,其他近乎自然,常吸引許多教授與研究生來此做研究。在不用除草劑、殺蟲劑與農藥、化肥的原則下,所有生態自然形成,滿園的螢火蟲、紛飛的蝴蝶和蜻蜓,還有昆蟲、鳥類、蛙類、蛇類……完整的食物鏈,在大菁農場維持著如入無人之境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