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可改變的事

文/杜晴惠 |2012.02.04
1185觀看次
字級

在張蕙芬所著的《爸媽必修的一百堂自然課》一書中,她說:「許多人都不喜歡談論環境保護,覺得既悲觀又沉重」,但人畢竟生長於天地之間,因此何不從日常生活中透過一點一滴的行動,做出改變,「最重要的開始還是要『有心』。」

至於如何做?她認為有幾項是生活中馬上做得到的,像是「不喝瓶裝水」,因為寶特瓶的生產過程,除了原料是石油產品之外,每生產一個一公升的瓶裝寶特瓶,製造過程需耗十七點五公升的水。送到店家販售前,還要耗費大量運輸能源,最後上架與冷藏,每一個步驟都會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至於後續的空瓶回收與處理則又是另一場災難,空瓶不回收,只會製造永遠不能消化的垃圾。

還有就是「拒絕吃魚翅」,因為提供魚翅的來源—沙魚是大海裡古老的掠食動物,存在地球達四億年之久,沙魚成長的速度慢,約長到五、六歲至十歲才能繁衍下一代,而且子代的數目比起其他魚類並不多,每次只會產下二尾至一百尾不等,但現在每年宰殺的沙魚高達七千萬到九千萬隻,若不停止屠殺,恐怕會造成海洋生態失衡。

除此之外,隨著台灣民眾的飲食習慣改變,過去以「米」為主食的習慣已經改變,現在全台灣的穀類總消耗量,稻米已占不到一半的量,從二○○九年開始,小麥的消耗量甚至還首度超越了稻米。事實上,稻米是台灣唯一可以在台灣生產的主食穀類,小麥則是溫帶作物,需仰賴進口,因此當全世界國家重視「糧食自給率」時,台灣的自給率不到四成,所以大家要多多吃台灣的米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