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接引
出樊籠
從二○○七年接觸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後,沈傳平開始培養兩個重要的心念:「觀功念恩」及「利他」。
上了兩期《菩提道次第廣論:精采人生系列茶湯之美》,每期十堂課,沈傳平從不缺席,甚至後來調職大陸,也是隨身攜帶這本有相當厚度的《廣論》;漸漸的,他益發在佛法與茶香中法喜日增。沈傳平自謙地說:「我的個性直接,往往在與他人的互動或言談舉止中,自然流露『貪瞋癡』,因此而產生大大小小的煩惱 。現在的我,因為茶道的練習,可以使自己靜下心來,思考著他人對我的『恩』,而不去計較他人對我的『過』,如此便會產生感謝他的心,進而不生氣、不煩惱。」
沈傳平說起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賣麵線,每當下雨時,她便生起煩惱,擔心二兒子的麵線曬不乾;出大太陽時,她卻又擔心大兒子的傘賣不出去,因此不管天晴天雨,她都眉頭深鎖。直到有一天遇到一個老朋友,問她:「妳身體健康、兒孫圓滿、行動飲食皆自如,算是幸福,為何還是天天煩惱呢?」老太太說出自己擔心煩惱的事,老朋友聽後莞爾一笑,說:「妳真是杞人憂天啊!妳應該想:天下雨時,感謝老天爺幫了大兒子,因為他的傘會賣得好;而出太陽時,二兒子的麵線就曬乾得特別快,產銷量都增加啊!」好友的分析,讓老太太豁然開朗,她便每天都很快樂不會煩惱了。所以,事情是一體兩面的,端看自己如何抉擇與思考!
從佛法中得到智慧與正確的人生觀,讓沈傳平深深相信:只要時時修正自己的觀念,並努力於確實付諸實行,必定能歡歡喜喜獲得「善果」!人生難免有障礙及挫折,沈傳平只因接觸《菩提道次第廣論》,甚至與妻兒在品茗中一起輕鬆分享,一家菩提眷屬,相偕在佛道上一步一腳印地邁進,還希望推己及人!
排行老三的沈傳平,一直都受到未婚姐姐、哥哥的支持與照護;而沈傳平善解、體貼的妻子,更是讓他無後顧之憂,兩個兒子在她細心照顧與教養之下,健康、乖巧、甚至是優秀的。大兒子因為受沈傳平的科技專長影響,也對電腦及電子有濃厚的興趣;沈傳平雖然「逃離」了資訊界,卻仍然鼓勵兒子追求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因為只有以愉悅的心情投入,才會有真正的快樂與成功,何況資訊是非常先進的工具,還是應該好好學習並善用的。
社會較之往昔更為虛浮,人人說著「雲端」,許許多多的人樂在雲端流浪,甚至迷失在其間。資訊無過,姑且不論誰之過,只是,使用這個高度科技產物,但使用者要理性,要善用科技之功能,而不為科技產品所「役」。
科技專業能力極強的沈傳平,甚至肩負重任,暫離家人,隻身遠赴大陸,開發商品與市場。某一天,他驚覺自己竟如同智慧型機器人,日復一日的投入開發與設計、市場,無非是為了創下業績。但是,心中的空洞一日還似一日,甚至愈來愈大,且漸漸感到焦躁不安,常想:「為什麼我自己一個手機、電腦可以使用三至五年,卻不斷費盡心思開發所謂『升級』的新產品,誘導使用者不斷投注心力在更新用品上。」
這些省思日日加深,終於,他毅然決定,從瞬息萬變的資訊工作出離,轉身投入充滿人文氣息、探究修身養性的的茶學工作環境。
舌根因緣 展新路
雖然具有理科人的清晰、條理,沈傳平卻也同時具備相當敏銳的「舌根」品鑑能力。這自有其因緣。
從小在眷村長大的沈傳平,祖父母從大陸撤退到台灣時,每天辛苦為六個孩子的三餐溫飽而焦慮,因此,從小必須分擔家計的父親,十六歲時便離開宜蘭,到台北拜師學習廚藝,這也成為父親一生堅持的目標,並一直維持著高度的興趣及努力。
一路克服了許多的困難,父親終於在四十八歲時實現他的目標,成立餐飲公司,同時,父親的廚藝也得到國家相關首長及成功企業家的肯定,長期訂購父親烹製的佳餚。可惜的是,凡事親力親為的個性,讓他五十一歲就積勞成疾,離開人世。
青少年時期的沈傳平,經常前往父親的公司打工,除了練就他敏銳的舌頭,更看到父親每天快樂地工作、在廚房中開朗的笑容,以及面對客戶時的自信與專業,他深切地感受到父親待人接物與專業精神的特質,並暗下決心,希望日後能如父親一般,成立自己的公司。
而此一舌根敏銳的特質,日後竟讓沈傳平進入茶的世界,甚至邁向專業茶人。
面對生冷的科技,沈傳平不知不覺,循著幽然茶香轉了彎,他開始積極的投入茶的世界,學習茶道。
主持茶課的賴老師、巫老師是佛弟子,在茶課的同時也分享佛法,甚至開設研讀《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這可真是相得益彰。
茶香結緣 入山林
目前仍處於創業階段的沈傳平,工作時間比以前上班時還長,但是在太太及兒子、兄長的支持下,每天都很充實、圓滿。透過對於事情的討論,大家都全力為了事情的完美而盡心盡力。尤其是孩子,也都能體諒老爸的創業初期,假日無休;但是仍然盡量利用假日,舉家一起用餐,分享一周來的生活點點滴滴。
從一九九六年第一次喝普洱茶,沈傳平就一直希望能去一趟茶山,深入了解普洱茶的生長及製作過程;二○一一年年三月底到四月中,果然如願成行。
開車走了六個茶山,共十六多個寨子,從現代到最原始的環境,看到了原本良好的生態,逐漸因人為而破壞,大多是為了經濟的開發,使得好山好水不復存在,著實令人觸目驚心;所幸還有一些老者,堅守著土地與原生茶樹,令人感動、感恩。
已經與茶接心的沈傳平,更以佛法來面對自己的所思、所行,他說:「茶真是接引的好媒介。」
入茶甚深的沈傳平認為其實好的生態環境、好水源、好的製作工序,是決定當年度的好普洱茶主要因素;再來就是好的倉儲環境,以及歲月的等待,之後,必然可以喝到補氣暖身的老普洱茶;反之,有瑕疵的原料,是不可能生產出對身體有助益的好茶。
品飲過從原始環境生長下的百年老普洱樹採摘下的好茶,除了感動之外,沈傳平一心希望,能將這些好茶及其辨別資訊與大家分享。
沒有想 也沒有不想
剛開始忙於布置工作室時,生活步調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直到開幕後,沈傳平才真正查覺,每天的生活作息變得更獨立、更需要每分每秒思考未來的經營與推展對向;日子因此變得格外的緊湊及踏實。
在這同時,有關「茶」方面很多的專業知識及問題,都必須請益老師、前輩,當然,有一種更強且大的力量,就是聽讀佛經。
雖然放下了從事十六年、相當熟悉的資訊專業領域,但目前投入的「心悅茗茶庄」,是重新開創人生的另一高峰,是相當愉悅的另一階段。沈傳平充滿禪機的說:「我沒有多想、也沒有不想:沒有多想的是明天怎麼過;沒有去想的是如何爭名奪利;每天想的是『觀功念恩』與『利他』。堅信只要努力做對他人有益的事業,不僅過程非常快樂,其最後的結果,必然也是非常完美的。
我只衷心地期盼大家都心懷感恩,尊重生命與周遭親友;也請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惜福,護持有機農民,珍惜當下資源,愛護寶貴的地球,使『有限生命』獲得『無限延續』,也才能增上心量,終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