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昆樺
感到受辱,是因為我的存在而有受,相對地,也要有個我所在意的人事物施辱。因此忍辱,既在嘗試消去我執,也在慈悲著別人與自己,終而能體現「大無畏」之力。
「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祕藏」——年初下了心願,日日修持「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持名法門。每日持念前,我總細細思索《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對地藏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之形容,進而回饋於己身。甚而時時於誦念,體會其中深意。最引我琢磨思索的,莫過「安忍」。
安忍是什麼?乃是安於忍。如何能「安忍」?身心安於忍之中呢?說來慚愧,現實中我們已時時不安,擔憂東擔憂西,能安,而且還能安於「忍」上,實屬萬難。從不能忍到能忍,已需要掙扎、突破。而從能忍到安忍,自適、安住於忍中,確實能臻菩薩境界。
「忍」之不易,字面已形容──「心」的上面,明晃晃的一把刀「刃」。但安忍之境界所在,不只需承擔於心上那把刀,更要能無懼於心上那把刀,此正是大慈大悲,以至於大無畏之所在。
我們要忍什麼?有人說自然是要忍住聲色犬馬,識現於六根的諸般誘惑。只是,我追問我內心,究竟心上是哪把刀刃最難忍?又最令人畏懼呢?
一日凌晨對書桌案上供養的地藏菩薩像持念「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我點檀香盤以為香供。窗外世界在我持念聖號的言語中不覺漸曦,一縷香雲裊裊,彷彿為我開啟時光的渡口。我忽生起一念,我所疑惑之「安忍」,其遙岸之所指向,不正是忍辱波羅蜜?波羅蜜者,渡彼岸離苦得樂之法。佛門六波羅蜜,除安忍,則為布施、持戒、精進、禪定、般若。於是,我又緩緩閉上眼睛,讓心如清晨空氣,柔和清明。我回想起過往種種煩惱紛亂,如同雜草橫生,但安忍恰如春雨,無聲無息間,厚實滋養著內在的慈悲與柔韌。
不覺想起布袋和尚的〈插秧偈〉一詩,雖然名句在「身心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但開頭「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這個能夠低頭,原來暗藏安忍,能夠向天、向人低頭,便能見心田青出於藍的天明,安心栽種一畝心田。能安忍,並透澈於忍辱,就這麼能得地藏菩薩所以為摩訶薩之大承擔的生生本願力。
而要安忍,且安於忍辱,則需先知辱。辱從何而來?相信許多人直覺想起對自己有敵對偏見心之人。但仔細想想,那些負面能量所以能起作用力,還正在於有我這樣的作用面。若還不能達到放空自我,讓敵對之力不得作用的境界,我想安忍當可為漸修之道。《論語.八佾》有言:「是可忍,孰不可忍?」我相信對於涉及世界公益、違法亂紀之辱,是不能忍的,忍之,反而助其為大惡,有害芸芸眾生。除此之外,個人之辱,都可以忍,甚至可以訓練自己忍的毅力,甚而忍的能耐。
我們避免受辱,是出自於人之為生物,自遠古以來凝塑出的原始求生本能,這分本能讓我們執取自身的身體,不止為了求生,甚至是混濁了愛欲利益,終而使我們的我執頑固剛強,不得被挑戰。稍被挑戰,或有所不適,便感到受辱。從此而觀,可以說保護自己,有時並不意味是在善待自己。
真正的忍辱,從不是退縮,反而是在挑戰著人過度保護自我的本能基因,也在挑戰前塵自身累積的執著、成見。是以忍辱,並非一蹴可及的目標,能忍一時,就已是日復一日覺照與放下的功夫,在其中鍛鍊。
感到受辱,是因為我的存在而有受,相對地,也要有個我所在意的人事物施辱。因此忍辱,既在嘗試消去我執,也在慈悲著別人與自己,終而能體現「大無畏」之力。安忍不動的地藏菩薩,正體現如此慈悲無畏大願力,是誦念聖號的我們,真正的所求。
我們是為了什麼而大無畏?是為了終將成空的聲色犬馬?不,是為了慈與悲,帶來共生的喜樂。連慈悲跟無畏,都是互為因果的——因為慈悲我們大無畏,因為大無畏我們得以慈悲。慈悲,從來不是施予者對受苦者的「高抬貴手」,而是一種平等的看見。見眾生如見己心,不論對方是親近的、陌生的,或是曾帶來傷害的。那是一種無畏——無畏於面對記憶中那些曾經讓我們受傷的眼神與語句,也無畏於向自己多年不願承認的執著低頭。若無這般無畏,慈悲就只能停留在口頭,而非發自內心。
曾經,有一位學生說他最怕遇見讓他討厭的人。我告訴他:「討厭的人,恐懼的事物,都是佛陀賜給我們的功課。我們的慈悲若只對喜歡的人施予,就像日光只照向自己喜歡的花,那便不是真正的光了。你今天不想遇到他,躲掉了他,但其實他只是像坐在迴力鏢上,有一天就算在人海茫茫的台北捷運站,他都會轉回來站在你身邊,與你不期而遇。你忍住,暗暗深吸一口氣,在這忍一時中,誦念『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讓現在的自己忍耐度過受辱的現下,或湧現的相關經驗、記憶。」
如此而為,是慈悲的原諒傷害你的人,同時也慈悲著過往這麼受傷過的自己。我們害怕敵人,恐懼忍辱,其實也在害怕那個受過傷的自己,重現在自己的生命中。不要害怕,要無畏於對敵人與自己慈悲。這分大無畏,不僅是勇敢地面對外在的挑戰,更在於對前塵業果、執念成見的破除與轉化。因為破除,我們才能回到最初的純淨,重新面對他人。
忍辱與慈悲,其實一體兩面。唯有忍過了辱,我們才知道慈悲的深度。就像礦石被烈火熔煉後,方能現出晶瑩之貌。當我們放下執念、憤怒與過往的創傷,以平等之心對待萬物,每一次的相遇都能變成一次重新開始的契機。好似一砂一世界,每個短暫的相逢,都能因慈悲而蘊含著無邊的善緣,漸漸將我們帶向更廣闊的心靈版圖。
在神話的原型中,大地往往象徵承擔與孕育。大地承載、包容著萬物,使萬物得能在其中生生不息。誦念「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的我,試著以誠懇與虔敬的心,向地藏菩薩學習如何像大地般承擔一切,長出新的生命體悟。一次誦念,一次學習,一次平靜地觀照自心,都是一次新的因緣開展。學會忍辱、安忍,以及無畏的慈悲,終能讓活在大地的此生此世中,迸發出更加深遠而綿長的生生之力。